2015-12-27

廈門10公里之旅(三)

【目錄】 

〈一:一個人旅行是怎樣的體驗〉
〈二:在鼓浪嶼的浪濤和琴音間〉
〈三:除了汗水和PB,我甚麼都沒留下〉
〈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後記:回味廈門,繼續跑遍天下!〉



【Day 3】 除了汗水和PB,我甚麼都沒留下

次來廈門參加10公里比賽,雖然口口聲聲表示“志在參與、玩玩而已”,雖然明知旅途的舟車勞頓會加重肌肉疲勞,雖然明知在“三萬大軍”中很難殺出叢圍,可是暗地裡卻一直有想法:“既然遠道而來,那就把PB(Personal's Best)留下吧!”

可是經過兩日的暴走,比賽前夕,雙腿真的疲憊不堪、不想跑了。我甚至向友人訴苦,說要“免費轉讓參賽名額”--當然沒有回應,就算有心來,也來不及了。

無論如何,比賽還是要面對的。自己報的名,哭着也要跑完!

06:50,我百般不情願地起了床,做着各種準備。廈門的天氣比澳門暖和,只穿上一件薄薄的跑衫便可出門--這件熒光跑衫不僅光鮮奪目,而且質料順滑,對乳頭損傷最小,因而深得筆者愛戴。

這次組委會特意安排了12條往返賽場的臨時巴士路線,而且參賽者憑號碼布可免費乘搭,算是一項貼心服務。然而這些穿梭巴士的“盛況”也是可想而知的。07:40,855路公交徐徐駛至,車廂裡卻已是寸步難移。我勉強在後門處找到容得下半個腳掌的空間,堅持不要臉才擠上了車,背脊被車門緊緊壓住。

沿途乘客上上下下,車廂漸漸寬鬆(註:這班臨5不是直達車,只是將原855路的終點延伸至比賽起點,因此乘客不全是參賽者)。我有幸倚在窗旁,從海滄大橋淨高55米的橋面上,設身處地感受大橋的雄偉。尷尬的是,當汽車尚在海滄區寬敞的道路上兜兜轉轉期間,尿意竟不合時宜地來襲。

賽前排空對比賽選手而言相當重要,然而08:20總算到達起點場地時,發現相關設施卻明顯不夠。唯一可見的流動廁所,門外排着的長隊足有數十米遠。無論如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盡快加入隊伍方是正道。前頭的95後小弟是頭一回參賽的新手,排隊期間一直問長問短,問我“比賽前還要不要檢錄?”、“為甚麼衣服是綠色的,跟別人不一樣?”......甚至連半程馬拉松的距離都還未搞清,便覺得參加半馬“更屌”。
廁所前排隊的人龍

長龍移動緩慢,離起跑只剩20分鐘,廁所卻依然遙不可及。勢色不對,筆者於是注視着身後的大樓,入口處寫着“某某集團集合點”,然而人員進進出出,沒有幾個像是集團的。我於是告訴前面剛剛混熟的小弟:“裡面應該有洗手間,我進去看看,等等回來。”果真不出所料,裡面排隊的人比外面少一半以上!這就叫做比賽經驗。出於義氣,我又走了出去,把那個小弟也叫上。

謝天謝地,最終一切順利,09:00起跑前不僅成功進入起跑區,還有時間、有地方進行熱身運動。事實再次證明無需過份焦急,因為從九時正半馬項目正式起跑,到我終於迫近起點,時間竟足足過了18分鐘!18分鐘,頂尖運動員已跑到6公里外了!雖然參加過幾場比賽,可是3萬人同時起步的盛況,這還是頭一次經歷。
整裝待發
18分鐘才通過起點!

關鍵時刻,相隨多年的手錶偏偏出了問題,無論如何Reset,計時秒針始終無法撥正。沒辦法,計時的任務全靠賽會大鐘了。通過起點的時間是18分22秒。這樣,要想突破原先55分左右的PB,就必須在01:13:22前抵達終點。我全程記住這個數字,18、22,不正是我的年齡嘛?哈哈!

大家似乎有着一種共識:過了起點就開始跑。於是,在起點門前拍過照片後,我便得以從散步狀態切換為慢跑狀態。比賽正式展開!

首公里,跑步者少、“裝逼”者多,處處是自拍、玩手機、發微博的,此事早已料到,也無可奈何,唯有自己處處留神。起碼有一點,在海滄的賽道上,連一件雨衣都沒看見,反倒見到兩位跑手把脫下的雨衣綁在自己的腰帶上。廈門畢竟是植根了馬拉松文化的城市,參賽者的質素到底高一截。

第一個里程牌很快出現,無比清晰,足有兩米高,是我見過最大的。作為不錯的拍攝佈景,里程牌吸引了眾多人圍觀拍照。可是我卻無心借助里程牌計算速度,一來不斷的超車、避讓讓人控制不好速度,二來我已無法信任自己的手錶。那好吧,不就10公里嘛,隨便跑就對了!

三公里,比賽進入美麗的海滄大道。左邊是嶄新精緻的洋樓,右邊則隔着湛藍大海遙望鷺島,然而最美的還是賽道兩旁的熱情觀眾。現場密密麻麻站滿了市民,不少是攜老扶幼、全家總動員過來觀戰打氣的,說不定他們的家眷就在賽道之上;從民居跑到工業區,輪到各大小企業各出奇謀搏取眼球,既有勁歌熱舞的啦啦隊,亦有與美女擊掌互動的環節;跑過地鐵工地,頭戴藍色安全帽的工人們列隊歡迎着我們;就連志願者、交警也都格外熱情,“你們是最棒的!”一位志願者大喊。如此大規模的比賽未必有利於創造佳績,卻是感受比賽氣氛的絕佳機會,抱着“玩”的心態正好合適。

來到5公里處的第一個水站,我繼續奉行“逢水站必進”的策略。可是這次的水站卻似乎配不上“金標賽事”的光環,水枱只有兩三張,處處圍滿了人;志願者個個手忙腳亂,桌上卻沒有一隻紙杯是盛着水的--相反,跑手們要自己取隻杯子,排隊讓工作人員往裡面倒水。當然志願者也不容易,幾小時從不間斷地開水瓶蓋,據說連手皮都被磨掉。

參加10公里的“藍衫軍”漸漸混入半馬的“紅衫軍”中,前面人不少,但已算相當暢通。6km、7km,我分別粗略檢查了時間,情況還可以,一小時內肯定能完成。這時前方出現了一個鞋帶鬆掉的兄弟,左腳幾乎是擦着路面拖行的--他顯然已經知道情況,可是看着他那不忍直視的跑姿,我還是湊上去提醒:“你鞋帶掉了。”他說:“謝謝,我到了10公里再綁。”前路漫漫,唯有祝他一切順利。我說了聲“那你小心”,便超了過去。

前9公里都是平坦光滑的公路,最後1公里卻有個先上後下的坡。對此筆者早有心理準備,因為論壇上已有網友事先告誡,而且自己也通過了澳門半馬“兩橋兩隧”的考驗;然而對於體力剛剛夠跑10公里、或者缺乏比賽經驗的人而言,譬如賽前萍水相逢那位小弟,這個坡算得上相當嚴酷--長長的坡道無情地奪走僅存的力氣,打亂了呼吸、心率;而最後關頭,在終點、計時大鐘、下坡及觀眾打氣共同刺激下,跑手則難免會全速衝刺。要是在半馬項目設個這樣的終點,恐怕又要跑倒幾個人。

但那是別人的事,眼下我只關心自己的PB。我沿坡而上,身心正常,體能充沛。前方沒看見終點,可是半馬折返點處嗶嗶作響的計時地氈已漸行漸近。翻越小坡,終點歷歷在目,大鐘時間是1小時13分整。留給我的時間,還有22秒!

這是與時間的競賽。我目不轉睛地盯着大鐘,竟連路邊的事物都沒注意。聽到志願者提醒我望向攝影師時,身體卻早已衝過了鏡頭。無所謂了,最重要是盡快跨過終點線。

衝線!大鐘時間是01:13:18。

PB!


※※※※※※※※※※※※※※※

從終點回到旅舍,足足換了三趟車、花了將近兩小時、也避免不了花錢,用時比比賽本身還要長。當中有自己的失誤,也有組委員的安排不周。最終雖然順利抵達,時間卻已大大超出預期。後半天的行程,唯有加快步伐。

不過回想起來,這個後半天行程,也沒有值得着墨太多的地方。概括而言,要是比賽過後在旅舍大睡一覺,也未必有太多損失。

洗浴過後,我按照計劃前往就近的黃則和尋找花生湯。可是從前兩日的耳濡目染已經隱隱猜到,這個“黃則和”雖然以花生湯名揚四海,可是其“正職”卻是麵包店,而非食店。果然如此。我在小小的店舖轉了兩圈,沒有一個麵包吸引住我,店員則旁若無人地處理着貨品。我於是一無所獲、略帶失望地離開了。

走進廈門博物館,大堂富麗堂皇、卻空空蕩蕩。我先從地面層的“廈門歷史陳列”開始參觀,展館以雕像、圖文與出土文物的結合,介紹了廈門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商港、軍港的變遷;樓上的“閩台民俗”,則主要通過別出心裁的場館佈置,以農曆月份為線索詳述了各個時節的風俗民情;對面的“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示了陶瓷、玉器、字畫、青銅金器等多種珍貴文物,以及獨具閩南特色的“漆線雕”工藝;樓下的臨時展館正在舉辦“如意”展覽,展出了近百件由故宮博物館借出的珍藏如意。筆者一共泡了兩個多小時,卻始終看不出名堂--不得不說,缺少了導賞員,感受真是差遠了。
博物館一隅
博物館一隅
如意

相比起琳瑯滿目的展品,“熊孩子”們讓筆者更真切地感受到當地(或者說是我國)的人文風貌。恰逢週末,不少家長帶着孩子出來親子樂。然而現場所見的小孩,大大小小、男男女女,沒有一個不是“熊孩子”:喧嘩、嬉鬧、追逐已不足掛齒,館內館外的雕像們也慘遭蹂躪;我正在閱讀關於布袋戲的介紹碑時,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竟突然鑽過圍欄,全身趴在碑牌上。保安員也是奇葩,不僅沒有制止,一位保安員更與參觀者高談闊論起上下五千年;另一位女保安則一直低頭玩手機;“如意”展覽的保安索性呼呼大睡,鼾聲響徹展館,直到一熊孩子暴力拍打展櫃,才猛然驚醒。當然責任最大的還是家長,面對孩子的不文明行為,竟沒有一位家長從旁喝止教育。

來到最後一個展館,走在入口旁的石雕長廊,一心卻只想找家星巴克坐下來,靜靜地(看着人們)裝逼。博物館側果真有條“咖啡街”,裡面卻沒有星巴克--那就算了,我來到廣場另一側,先在超市走了一圈,然後在某日式快餐店享用了午晚餐--有米飯下肚的感覺真好。

至於“夜遊”的白鷺洲公園,相比起公園本身,通往公園的小道更讓筆者印象深刻。我先沿篔簹湖北岸的休閒步道走去,湖水污染嚴重,臭氣熏天,並不怡人,一些市民正在這樣的湖堤上健身鍛煉。過了一座小拱橋,本以為已經到了公園,詎料只是白鷺洲東延的堤岸。堤岸燈光昏暗、杳無人跡,讓人惶惶不安;南岸被茂密的樹木遮掩得嚴嚴實實,不見景色。不長的路程,走起來卻仿佛永無止境--還幸“陌生賽道恐懼症”在此時才發作。

總算來到白鷺洲公園。公園以白鷺洲路為界,分為東、西兩園。東園座落着號稱是“城市標誌”的白鷺女神雕像(竊以為鼓浪嶼鄭成功雕像的標誌性更大些),不過園內同時經營着幾間高檔餐廳及酒店,因而不時有汽車穿梭馳騁,打破公園的寧靜;西園則是行人專區,音樂噴泉就位於這裡。19:00整,我已安坐在噴泉邊,把作為夜宵的麵包吃完,沒有一滴泉水噴出。心想又要重蹈西安的覆轍了,卻聽到幾個本地人交談:“19:30才開始噴”。暫且相信吧,先到公園其他地方轉轉。
白鷺女神

公園西端的水上廣場明晚將要上演馬克西姆音樂會,廣場外貼了大字告示,提醒遊客繞道。前面的兩個中年男子一字不漏地宣讀了告示,然後加一句:“那進去看看吧!”結果筆者也厚顏無耻地尾隨進去,裡面除了看到工人們密鑼緊鼓地搭建臨時看台外,也沒甚麼特別的。

噴泉本身還是相當精彩的,作為飯後消閒的節目,也算是不枉此行。可是音樂編排似乎不甚協調,起初是西樂與紅歌的梅花間竹,後來乾脆全部變成《青藏高原》、《荷塘月色》之類的廣場舞曲。我沒等噴泉噴完,趁奏響《小蘋果》前趕快離去......

廈門10公里之旅(二)

【目錄】 

〈一:一個人旅行是怎樣的體驗〉
〈二:在鼓浪嶼的浪濤和琴音間〉
〈三:除了汗水和PB,我甚麼都沒留下〉
〈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後記:回味廈門,繼續跑遍天下!〉



【Day 2】 在鼓浪嶼的浪濤和琴音

在廈門的各大遊客區,從廈大食堂到曾厝垵,以至後來的鼓浪嶼、中山路,幾乎每一家食店都有供應“沙茶麵”,而且全都聲稱是“正宗”的、是“古早味”的。

我們已經領略了廈門的美麗“沙”灘,而福建的“茶”也享譽天下,在《中國十大名茶》裡,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大紅袍都榜上有名,然而所謂“沙茶麵”,卻跟這些都扯不上關係。玄機在於“茶”字,在閩南話裡,“茶”讀作〔dei2〕,“沙茶”就是“沙嗲”之意。所以一切的“古早”都是無稽之談,最“古早”的沙嗲在印度尼西亞,不在廈門。

然而在遍地開花的廈門沙茶麵館中,還是有幾間相對傳統、備受推崇的“老字號”。筆者在廈大和曾厝垵都按兵不動,只為了在深藏居民的小店裡一嚐正宗口味。

這次光顧的“四里沙茶麵”就是這樣一家老字號。說起來是一次意外收穫:臨行前,筆者正翻着地圖,為旅舍周邊缺乏食店而發愁,卻意外發現不遠處的金榜路上有眾多小食肆,其中這家麵館吸引了筆者注意。一查之下,食客們一致好評,紛紛稱道“最對味”。店舖深藏在市集之中,卻更添尋幽探秘之趣。畢竟上次在蘇州的平民麵館裡也留下過美好經歷,那碗燜肉麵至今齒頰留香。

穿過清幽的南湖公園,時間尚早,然而公園內已經聚集了不少市民,做着晨運、耍着太極、跳着廣場舞。公園側門正對着金榜路,我沒費太多勁就找到了麵館。不同於其他食店只有“沙茶麵” / “海鮮沙茶麵”一個選項,這裡有眾多配料可供自由配搭,價格也實惠不少。我隨手點了碗豆乾魷魚麵(10元),便在店內坐了下來。店內人不多,外面的排檔倒是座無虛席,座上賓客大都是本地市民,也有個別是慕名而來的“吃貨”。

未幾,店員就端來一碗熱騰騰的沙茶麵,湯麵的香辣撲鼻而來。以花生醬、蒜蓉、辣椒、沙茶粉熬製的沙茶湯料,湯汁濃醇鮮美、鹹中帶辣,辣味恰到好處,吸收了湯汁的麵條和豆腐乾更是妙不可言。美好的一天,由一碗美妙的沙茶麵開始。

是日的首個任務是領取參賽包。09:00前來到了體育中心,還未開門,館內、館外便已經有30多人排隊等候了。領物場地不大、櫃枱不多,勝在分工清晰、安排合理、工作人員也很勤快。任務順利完成,即使筆者沒有按現場指示帶備證件複印件,他們也沒有加以阻撓。

體育中心與東渡碼頭只相隔三個車站,一直坐到終點站即可,不過下車後還要走一小段。沿途沒看見指示牌,也沒有“小伙子,去不去鼓浪嶼”的大媽--仿佛鼓浪嶼不是廈門的金漆招牌。幸好前面還有幾位背包客模樣的男男女女,跟着他們就對了。果然,沿着大路走去,很快就看到那座碩大的碼頭。

我在09:40左右開始排隊買票,人很多,但售票窗也多,持“二代證”的人還可以自助購票,所以輪候的隊伍不算長。此時正在銷售的是10:50的船票,電子屏幕顯示還剩百多張票,看來有機會趕上哦?!無奈排在前頭的是個麻煩大媽,不斷問長問短,卻始終拿不定主意。眼睜睜看着一百多張票一掃而光,就連11:10的票也只是僅僅買到。

候船時間超過一小時。無所事事的我,禁不住拿出剛剛領到的參賽裝備包,仔細欣賞了那件“優雅藍”色的比賽衫,又把參賽指南從頭到尾瀏覽一遍--一半是廣告,一半是報名網站上的陳詞濫調。

終於登船了。從廈鼓碼頭到鼓浪嶼的三丘田碼頭,航程大概二十分鐘,船上廣播逐一介紹了途經的鱷魚島、火電站、BRT總站等等。不久,那座讓人心馳神往的小島便漸漸迫近。天空的蔚藍、海水的碧綠、山嶺的青蔥、三角梅的火紅、以及磚房的獨特橙色,心目中的鼓浪嶼色調一一重現眼前。
從鼓浪嶼看鷺島
鼓浪嶼色調

初登鋼琴島,一時分不清方向?順着人潮就對了。就這樣,往海底世界方向走了過去。本來對三丘田碼頭附近的美國領事館遺址有點興趣,可是看見那陡峭的坡道便卻了步;沿途經過的龍山洞隧道,也覺得沒必要現在就開始探索。當時的我尚未意識到,這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是半天時間可以走完的;這個下午,將再也無法從小島東南的那片區域轉出來--這就是不做準備功夫的後果。

鼓浪嶼的建築真是沒有一座不美的,儼如一座歐洲小鎮,遍地是異國風情的紅磚古屋,殘垣斷壁上仍留着美輪美奐的雕刻,大概是往昔殖民者們的家族紋章吧?!我走過繁華的商業區,在手信店、平民超市以至菜市場都留下了足跡,人氣最旺的卻是最不起眼的路邊攤--“四大名吃”之一的葉氏麻糍;走進靜謐的小道,避開了旁人的目光後,竟粗着膽子擅闖入日本領事館舊址的前院;走到小山崗上的協和禮拜堂,那兒正在上演“花式虐狗”,小小的廣場上,拍攝婚紗照的新人不下十對......
協和禮拜堂
日本領事館舊址
一座典型的鼓浪嶼建築

終於又回到鷺江邊。江水依然優雅地流徜着,鄭成功依然莊嚴聳立着,一邊默默守望着彼岸的鷺島,一邊提醒着我:“已經過了正午,你卻甚麼都還沒幹,午飯沒吃,五個付費景點,連一個都還沒到過!”糟糕!這樣下去,一百元的聯票要打水漂了。

那就只好將策略變成“踩景點”,午餐先不管了,等到景點附近看到合眼緣的飯館再說。先從皓月園開始吧!

皓月園是位於島嶼東端的一座中式園林,亭台樓閣皆為白牆藍瓦,庭園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並一直延伸至島上礁石。當然,像大部份遊人一樣,筆者來這裡,主要還是為了鄭成功巨型石雕。雕像位於一處隆起的岬角,沿石級而上可登至雕像腳下,不僅能零距離仰望高達15.7米的雕像的氣勢,從岬角上眺望廈鼓兩島,景色也是相當不錯。我在巨人腳下轉了一圈又一圈,選定了最好的角度,一連試拍了好幾張,靜候時機--終於開口了!在皓月園,我留下了在廈門的第一張肖像。
鄭成功雕像
在廈門的第一張肖像

皓月園之後,比較合理的路線應該是菽庄花園-刻字館-日光岩-風琴博物館。然而儘管今天天氣飄忽不定,時而晴空萬里,時而陰霾密佈,筆者卻始終懷着“在日光岩上守候夕陽”的希望--正如半年前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那樣、正如昨天在環島路旁的沙灘上那樣。因此,日光岩留作最後一站,現在先去最遠的風琴博物館。

於是乎,我自東向西穿過了毓園,漫不經意地走上了回頭路(在鼓浪嶼跟着路牌和地圖行走準會迷失方向,因為“龍頭路”一個街名,竟為“F”字路口上的三條馬路所共享;“福州路”、“福建路”、“漳州路”等的情況亦然)。協和教堂前的新人們仍在“秀恩愛”,商業街上的店員們仍舊聲嘶力竭地招攬客人,我卻總算找到了吃午餐和歇腳的地方--那個紅底黃字的大楷“M”字,就在鋼琴碼頭對面,與碼頭上的楷書“鼓浪與”對面而立--結果,那成了我在島上的唯一一筆消費。

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是世界一流、中國唯一的專門展示古風琴的博物館,珍藏了各地出產的眾多古董風琴,當中包括“鎮館之寶”、高達13米的“巨無霸”風琴凱思文特。作為對音樂一竅不通的普通遊客,還是能從展館的氣氛和珍貴的展品中,感受到這種樂器的莊嚴聖潔。
巨無霸風琴

可是,相對於風琴本身,更吸引我的是博物館那“天圓地方”的建築。風琴博物館設於有着逾百年歷史的“八卦樓”裡,那是鼓浪嶼的建築地標,堪稱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作。可惜博物館只有地面層對外開放,沒有讓遊客登上天台、親近那座標誌性的朱紅穹頂。

走馬觀花過後,我自北向南又一次穿越小島。安海路正在鋪設電纜,路面全被翻開,塵土飄揚、坑坑窪窪,頗讓人不悅。可是想想工人們的辛勞,這點不便就不足掛齒。鼓浪嶼上的“禁車令“讀者們相信已有所聽聞,遊客固然歡迎,居民也權當響應低碳出行,可是商舖每天要進貨、房子要翻新、公共設施要經常維護,對於工人、苦力而言,這個政策可謂添了不少苦頭。我看着工人將沉重的物料推上長長的斜坡,手推車卻卡在工地的泥坑裡,四、五個壯漢齊心合力,才終於把車推了出來;我也有幸親眼目睹了“鳳毛麟角”的例外,那是一輛汽油驅動的垃圾收集車--也許只有此類極端厭惡性的工種,方能享有豁免吧?!

沿着這條路前往菽庄花園,必須先到日光岩,再經一條陡峭石級下去,石級上有小販叫賣着百香果和10元一套的微縮傢具。“藏海”是菽庄花園最突出的造園手法,大門背後的橫匾上寫的就是這兩個字--通過“觀復博物館”那幾座相連的廳堂,果真就是一片滔滔大海。可是無論園林的整體佈局,抑或風亭水榭上的細枝末節,還真是比不上蘇州拙政園:這裡也有曲徑通幽,名曰“四十四橋”;也有假山迷宮,名曰“十二洞天”,然而各部分卻似是割裂的--或許花園缺的是一位導賞員,沒有向人道出造園者的高超手法和深遠涵義罷了。
菽庄花園和日光岩

不過有一樣是拙政園(以至中國任何一座園林)所沒有的,那就是鋼琴博物館。“鋼琴之島”並非浪得虛名:鋼琴隨早年的殖民者登陸並植根下來,現在已成了島上居民家家戶戶皆掌握的技能,當中更出產過不少傑出鋼琴師,鼓浪嶼音樂廳也成了無數音樂家心馳神往的夢幻劇場。因此,讓中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落戶鼓島,可謂是眾望所歸。在浪濤與琴音間,我極力讓自己靜下心來,細心那一座座藝術品般精緻的鋼琴,奈何終究是霧裡看花。

菽庄花園附近還有座刻字館,可是出行前卻道聽途說了一個消息,說登日光岩是要受人流管制的。為免“守候夕陽”的願望有任何閃失,還是直奔日光岩為妙。我在景區裡參拜了日光岩寺、途經了龍頭山寨遺址、閱讀了關於中秋搏餅的介紹,一路上卻是冷冷清清。一口氣登上岩頂,遊人果真都聚集在這個方寸之地,幸好尚不至於管制人流。畢竟是鼓浪嶼的制高點,岩頂境界豁然開朗。近可俯瞰鼓浪嶼的萬家燈火,欣賞萬國建築共冶一爐的瑰麗景色;遠可眺望廈金兩島的千絲萬縷,抒發兩岸早日和平統一的豪情壯志。遺憾此刻的天際烏雲密佈,扼殺了夕陽的一切可能性。
從日光岩俯瞰鼓浪嶼-1
從日光岩俯瞰鼓浪嶼-2

從日光岩下來,本有直路通往碼頭,可是聯票上畢竟少打了一個孔啊!雖然天色已晚,可是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於是再次走下那條石級路,路邊叫賣百香果的小販正忙着收攤,已經懶理我這個過路客了。刻字館理應就在石級底下,我卻似乎在急忙趕路之際錯過了,也不想再尋思了。罷了,就當它閉館了吧!

夜幕降臨,遊人漸漸消散,喧鬧的小島重獲安寧,唯有浪濤與琴音仍在耳際縈迴。從三丘田到對岸的中山路輪渡碼頭,航程只消五分鐘。還沒來得及目送,小島便離我遠去......

2015-12-21

2014~2015我國馬拉松事故總結

出事了!昨天舉行的首屆福州馬拉松,又一位半馬跑手倒下了。隨着近年我國馬拉松賽事井噴式增加,意外事故亦成比例地增多,去年至今竟已發生了九宗事故(包括香港,不包括台灣)。臨近年底,不妨“盤點”一下,總結經驗,並作悼念。

2015-12-09

2015半程馬拉松之旅

年的澳門國際馬拉松,是筆者連續第四次參加比賽了,也是準備最充分的一次。不僅大致完成了訓練計劃,還仔細研究了(甚至現場視察了)比賽路線、記住了各水站的位置、精心制訂了補給策略,甚至在賽前兩週開始調整飲食結構及作息時間。如此隆重其事對待一場比賽,以往好像還不曾試過。
本以為萬無一失,可這畢竟是首次越級挑戰半程馬拉松,難度、心理壓力都不可同日而語。雖說“大致完成了訓練計劃”,可是筆者心知肚明,“每週一練”對半程馬拉松並不足夠;儘管訓練場上已成功拉練過兩個半程,但正式比賽畢竟有長達8公里的“兩橋兩隧”,對於缺乏上下坡練習的筆者而言,多少有所顧慮;更甚者,就在比賽前夕,深圳馬拉松賽場上再次傳來噩耗,讓僅餘的士氣都灰飛煙滅。

半馬、終點前、年輕跑手,這些儼然成了近兩年中國馬拉松猝死個案的“標配”,讓初嘗半馬的筆者忐忑不安。口口聲聲對友人說“不吉利的事情不要想”,自己卻是滿腦子的胡思亂想。於是乎,比賽前夕,又是一個無眠之夜。雖然晚上8點便早早上了床,卻始終半睡半醒、輾轉反側,無法深度睡眠--不僅心神不定,就連身體也似乎劇烈燃燒着,渾身發熱、心跳加速......

12月6日,比賽日,天氣預報指初時有雨、6級北風、最低氣溫12度。我躺在床上,感受着窗外冰冷的空氣、聽着淅瀝的雨聲,天氣預報的內容一一得以證實。急劇的天氣轉變顯然是一大挑戰,筆者臨時決定重施去年珠海馬拉松的故技,穿兩件運動服比賽。對此決定,參加全馬的隊長不屑一顧,堅持以單薄的背心應戰;我卻始終認為,兩層衣服是整場比賽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03:58,老爸搶在鬧鐘響起前把我叫醒。幸好是叫醒的,而不是本來就醒着的,這樣,儘管睡眠時間和質量都不敢恭維,醒來時精神狀況卻也勉強可以。梳洗完,吃了香蕉、喝了水、排空大小便、塗抹凡士林、換好早已準備的衣物裝備,一切緊張而有條不紊地進行着。04:30左右,背着沉重的存衣包、懷着沉重的心情,本年度的馬拉松之旅正式啟程!

05:15,“馬拉松專列”N2路線巴士經過半小時的行駛,準時到達華寶花園站。謝天謝地,這時的雨已經停了,地面也陸續乾了。筆者仍像去年一樣,先在運動場圓形地的大海報下做熱身。事先提議了參加迷馬的友人們在此集合,結果卻全然不見蹤影(後來才在行李寄存室碰上頭)。罷了,時間緊迫,還是趕緊開始熱身吧。筆者迅速切換着一個個動作,15分鐘不到,全套熱身便做完一輪,效率真高哈!
熱身地點(完賽後拍攝)

行李寄存室的水洩不通、洗手間的大排長龍,熟悉的場景一一重演。然而這一回,時間卻仿佛格外緊迫,以致儘管肚子有點怪怪的感覺,筆者卻因為擔心時間不夠而未能排隊“大解”--幸好最終都沒有出現異樣。在入口前的水站最後一次補充水份、洗去進食巧克力後的口腔不適後,便正式踏上運動場的塑膠跑道。此時,興奮的心情終於取代了焦慮:“來都來了,享受比賽吧!”

2015-11-30

《當我談跑步時...》摘錄

解筆者的朋友,大概都知道筆者正在拜讀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甚麼》。書本身就不厚,200頁不到,加之內容又比較有共鳴,於是一氣呵成就讀完了--這在近年來已屬難得。

讀完書,意猶未盡的筆者還打算把書裡的佳句摘錄成文,初衷是為了讓日後“曬跑”時顯得更有“逼格”:作為一名業餘長跑運動員(這是去年珠海馬拉松上觀眾大爺加冕的名譽),一年總能跑出兩三回自認為值得炫耀的成績、或是跑完兩三場自認為值得吹噓的比賽。彼時“曬跑”,再從此篇中信手拈來幾句,配上一句“村上春樹寫的”,當堂高了幾個層次。


“村上春樹寫的”,當胞姊發現筆者在讀此書、大驚小怪地發“朋友圈”時,筆者正是這樣回應。不過說實話,對於這部著作,筆者才不關心作者是村上春樹還是東野圭吾;這本書的吸引之處,是因為它是頂尖作家以優雅文字寫成的跑者心聲,字裡行間仿佛能看見自己孤身跑步時的所感所悟--當然,村上君的跑步水平和見解都是筆者望塵莫及的。


可是摘錄連一個字都還沒開始寫,便接到女神留的言:“I don't like馬拉松”,把為着剛練成半程馬拉松而得意洋洋的筆者拉回了現實。於是筆者只好自發約法三章:


不談跑、不勸跑的思想大概與村上君的著作一脈相承。然而凡事有例外,聲稱“真的紳士,不談論健身方式”的村上君,終究還是厚着臉皮出版了這本跑步經,筆者自然也可以給自己留條後路:“不過blog還是繼續寫吧...”,既避免本博因題材枯竭無法繼續,也給自己膨脹的虛榮心一個發洩之處。


因為以上的約法三章,“裝逼曬跑”的初衷已不復存在。然而筆者還是決定寫完這篇摘錄。作為不擅長寫讀後感的人,做一篇得體的摘錄,相信是對愛書最好的致敬。



2015-11-11

談交通燈上的導盲聲

間會給一些老東西賦予新的角色。譬如郵票,曾經是通信工用,現在卻成了收藏品;又例如今天要談的交通燈上的導盲聲。

大概十多年前,那個東西只有在香港街頭才見識得到,後來才慢慢傳入澳門。富節奏感的嘀嗒嘀嗒聲,便利的視障人士,卻煩躁了普通市民,成為都市噪音裡的經典元素。要是有位藝術家想要剪輯一段錄音,來表現都市生活的急速節奏,那個聲音必定佔一席之地(其他元素還包括汽車的響號、引擎聲、鍵盤聲、電話聲、救護車的警號等等)。

可時至今日,交通燈發聲裝置的服務群體,已不再局限於視障人士。

隨着“低頭病毒”不可逆轉地席捲全球,人們越來越忙於操弄自己的智能手機。所謂“舉頭望紅燈,低頭玩手機”,每逢站在繁忙路口等候橫過馬路,都總能看見爭分奪秒地埋頭猛戳的旁人。

於是乎,現在的導盲聲,除了導“盲”,還導“低頭族”。

2015-11-07

廈門10公里之旅構思【Updating】

上次的華東四省團一樣,廈門之旅也開一篇Update文,一切Update均將張貼於此,原文(【上篇】/【下篇】不再修改。


2015-11-03

金沙遠足記

場比賽要從1021日重陽節開始說起。自從今年的長跑賽程基本確定後,不論甚麼公眾假期,不論節日背後有着怎樣的習俗,對筆者而言過節方式都一樣:上午跑10km,下午休息,晚上宅居在家。

重陽節,筆者照例練習了10km,本來只計劃以慣常的5:45/km配速完成,可是那天卻銳不可擋,從一開始便超了速,中途好不容易壓住了其中2km,可是接下來又像脫了韁似的,乾脆就隨它去吧!結果,當天的練習以55:25完成,比目標足足快了兩分鐘;不僅創造了入夏以來最佳的10km成績,說不定還破了PB。緊接下來的兩回上下坡和一個附加圈,也都完滿達成了。

真棒!遠足者比賽前,身體剛好催谷到最佳狀態。
整裝待發!

可是,或許是消耗體力後沒有充份休息(當天下午沒有如常地睡午覺,而是帶了兩個老伙伴上珠海),當天晚上,自己便遭到了身體的“報復”──一邊看着恆大淘寶隊勇闖亞冠決賽,一邊卻鼻水狂瀉不止。還好只是小傷風,沒發燒、扁桃體沒發炎,預計三、四便會痊癒,應該不影響比賽。

到了星期天,症狀果然就紓緩了。可是不論筆者如何小心翼翼,終究還是逃不過被小外甥女交叉感染的命運。這次染上的流感病毒,為了折磨筆者可謂是花樣百出,時而發燒乏力、時而喉嚨劇痛、時而呼吸不暢、時而痰帶血絲,每日的病癥都不一樣,時輕時重、飄忽不定。至此,只好祈望比賽當日奇跡康復。

2015-10-22

珠海騎遊記

秋過了,重陽還會遠嗎?為了響應重陽節的登高習俗,民政總署每年重陽前後都會組織登高活動。105日,筆者把活動通告貼到推特上,結果一如既往地沒有回應。

時值秋高氣爽好時節,筆者不想像去年一樣,跟一大群陌生人去郊遊了。於是靈光一閃,想到了自五月開通以來便一直賦閒的珠海單車卡。“到珠海騎車去!”沒怎麼作過準備研究,這個想法便化為了現實。

1018日,也就是民署舉辦登高活動當天,筆者形單影隻地出發了。因為是第一次騎遊珠海,謹作此文以茲紀念。
去程
回程

2015-10-15

用尺規法作黃金分割

【題目】 已知一根線段AB,用尺規法求它的黃金分割點。

※※※※※※※※※※※※※※※

【分析】 大家還記得“黃金分割”是甚麼吧?

之前筆者只給了個近似值0.618,那它的精確值是多少呢?是怎樣得來的呢?以下筆者推導一下:
(a+b) / a = a / b
ab + b^2 = a^2
a^2 - ab - b^2 =0
a = [b + sqrt(b^2 + 4 * b^2)] / 2 或 [b - sqrt(b^2 + 4 * b^2)] / 2
即a = b * [1 + sqrt(5)] / 2 或 b * [1 - sqrt(5)] / 2(後者小於0,不合理)
以較符合習慣的方式表述,即: 


面對如此複雜的數值,筆者顯然是束手無策的。以下解法均源自網絡,非筆者原創,謹供讀者參考,也供筆者學習。

2015-10-08

經屋抽獎總結

眾期待的“2013年多戶型經屋大抽獎”,經歷一年半的行政立法程序後,終於告一段落。有人歡喜有人愁,只是愁的人,應該比歡喜的人多出20倍--42,699份申請,只得1,900個中籤名額。機會如此渺茫,自小缺抽獎運的筆者當然未能得償所願:
申請表已接納,閣下屬於核心家團組別,於申請人排序名單的次序是2839。
一位申請人在房屋局查閱名單後情緒激動,當場鬧事洩憤

捶胸頓足之餘,對於抽獎結果,筆者只能默默接受了。2839的排名,基本上已經宣判了死刑。百無聊賴之際,只好翻出昔日寫成的《經屋抽獎形勢分析》一文,看看當初預測的數字,有多少成了真。



簡單總結一下,該文根據“業興一房經屋”的情況,預測了哪些數字:

  1. 首輪淘汰率為20%,即預計42,000份申請中,最終有效的有33,600份;
  2. 家團(包括核心、非核心)佔總申請者的比例為60%,即預計33,600份有效申請中,家團申請佔20,610份;
  3. 有長者的核心家團(第一及第二檔)佔所有家團申請(第一至第六檔)約26.47%,即約有20,610 * 26.47% = 5,337個;
  4. 中獎機率不高於1,900 / 5,337 = 28.11%。

而本次多戶型申請的數據[1],[2],則可以一張圖概括:

接下來分析數據:
  1. 首輪淘汰率 = 3893 / 42699 = 9.12%,低於“業興一房”的20%。這主要歸因於“先抽後審”的新法例--“業興一房”依據修訂前的《經屋法》,先審後抽,全部申請表抽籤前均經過實質審查;這次“多戶型經屋”則首次採用“先抽後審”,先初審,再抽籤,後實質審查。審的項目少了,淘汰率自然較低。
  2. 家團(包括核心、非核心)佔總申請者比例為 (3893 + 4490) / (3893 + 15322 + 4490) = 60.52%,這與預測是一致的。
  3. 有長者的核心家團(第一及第二檔)佔所有家團申請(第一至第六檔)的(1685 + 2777) / (3893 + 4490) = 19.00%,乍看比預期低,其實是因為當時的“業興一房”已經消耗了1,544個第一、二檔家團,這些已經上樓的家團,沒有資格參加此次的抽獎了。要是把這1,544個家團考慮進來,則為(1685 + 2777 + 1544) / (3893 + 4490 + 1544) = 24.00%,與預算的26.47%已經相距不遠了。日後做分析時這點值得留意。
  4. 說多了都是淚 T_T。

雖說排名還要待實質審查完成後方可作實,然而除非有奇跡出現,前排有1000人審查不通過或放棄購買,筆者才有機會排到石排灣一房單位;另一方面,下一次經屋開售則仍遙遙無期,因此,對筆者而言,經屋希望可算是幻滅了。

與其等待奇跡,還不如趁着本輪樓市“退潮”,留意市場上的“細價筍盤”。根據“細價樓”按揭七成的原則,在假設銀行估足的情況下,100萬首期(不股災、人民幣不貶值、不吃不喝的話,再存一年可以吧?!),可買到100萬 / 30% = 333.3萬的樓。

按揭方面,需留意兩條噁心的“行規”:一、每月供款不超過入息的50%;二、年期:高層樓宇最多借至45年、唐樓最多40年。於是,筆者把雙糧、花紅、現金分享等都算上,大概可承擔的按揭方案是:

雖然未必盡如人意,但330萬以下、20年樓齡的樓盤,當今市面上或許還有?

2015-09-26

李白與明月姑娘的風流往事

注意:以下節目,部分內容涉及成人情節,敬請家長留意。


注意:以下節目能把語文老師氣暈在廁所裡,敬請留意。

近中秋節,一眾餅店、菜館、酒店以至銀行都紛紛推出了自家品牌的月餅禮盒,五花八門的包裝設計,自當是平面設計師們展示功力的大好機會。

中秋節作為最傳統的中式節日之一,除了月亮、鮮花、玉兔、嫦娥、燈籠等元素外,在設計中秋賀卡、月餅包裝時,也免不了附庸風雅、插入一些古詩佳句,以添傳統風韻。只是對於以下這個,筆者忍不住要吐槽幾句:

花間一壼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筆者想問問設計師,閣下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嗎?!設計師不會以為“花間一壼酒”、“舉杯邀明月”就是花好月圓的意思吧?李白的《月下獨酌》,知道寫的是甚麼嗎?中秋節這樣一個“人月兩團圓”的日子,居然還“獨酌無相親”?......

只是對於詩仙的原句,筆者越看越覺不妥:“舉杯邀明月”,明月?明月姑娘,怎麼又是妳?關於李白與明月姑娘的誹聞,筆者是早有聽聞的。且看《唐詩三百首》裡最膾炙人口的一篇--李白《靜夜思》(膾炙人口的程度是筆者不滿四歲的小外甥都能用不甚標準的普通話背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015-09-13

廈門10公里之旅構思(上)

從筆者終將攻破半程馬拉松大關後(按照計劃預計在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金沙遠足者比賽前後可完成),“比賽 + 旅行”預計將是筆者未來的一項重要出行模式--也可以說成是借“馬拉松比賽”之名,作為外出旅行的藉口。原先最短期的目標是明年3月的蘇州環金雞湖,中期有杭州、北京、海口、鄭開等,長期一點的則有台灣、韓國春川、日本東京等外地比賽。

而作為每年中國路跑賽事的“開鑼之戰”、“中國四大馬拉松”之一、國際田聯金標賽事之一的廈門國際馬拉松,自然也在筆者的考慮之列。只是沒想到,“廈馬”突然就提上日程,大有“說走就走”之勢。

事緣筆者近日隨手點開“廈馬”官網,碰巧見到當天新鮮出爐的公告如下:

讓人意外的是,一眾主流媒體竟紛紛斷章取義,一概以“厦门马拉松明年1月2日开跑取消半程和10公里”為標題,以致“廈馬”官方微博也不得不開腔闢謠:“2016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依旧有全程、半程、10公里和5公里健身跑~只是分开举办而已”。

言歸正傳,2016年1月2日“正賽日”的兩場比賽,顯然都並非筆者心頭之好,因此,儘管比賽時間十分理想,全程毋須請假即可參賽(12月31日除夕下午出發,1月1日元旦抵步,1月2日星期六賽畢離開,1月3日星期日返抵),筆者還是不予考慮的。

目光投放到12月12日,半程馬拉松和10公里兩場比賽,理論上都是可以應付的,不過出門在外、形單影隻、舟車勞頓,還是不要拼太盡,這次報10公里算了。雖然日期不及“正賽日”好,不過也算是有借口請假,有機會把去(2014)年的假清掉--嗯!那就多請幾天,把小清新廈門玩一遍。

至於原計劃中的“南岳衡山燒香之旅”就順延一年吧,燒香地點換到南普陀寺去。


※※※※※※※※※※※※※※※

2015-09-02

貓的報恩

天早上,大明推開家門,正要外出,卻赫然發現地上攤着的一條死魚,魚身上還掛着斑斑血跡。“這裡怎麼會有死魚?”驚奇之餘,大明起初卻不以為然,隨手便把死魚扔掉。

然而,日復一日,每天早上大明家門前竟都攤着一條死魚,有時甚至還有半死不活的老鼠和蜥蜴。這讓大明感到又噁心丶又生氣。“一定是哪家的熊孩兒幹的!”大明納悶。

終於,忍無可忍的大明決定一探究竟。他躱在一處隱蔽的角落,靜靜觀察,想要來一次“人贓並獲”。

期待已久的一幕總算上演,卻把大明驚得目瞪口呆--每天早上來家門口“搗蛋”的,不是哪家的熊孩兒,而竟是一隻黑貓!

大明認得那隻黑貓,那是他早前救起的流浪貓。黑貓每日風雨不改地奉上的,不是惡作劇的玩意,而是自己最心愛的食物,是牠報答恩情的禮物。

大明看在眼裡,百感交集......

※※※※※※※※※※※※※※※

最初聽到這個故事,筆者以為只是個口耳相傳的童話,沒想到還真有其事

然而流浪貓報恩畢竟算是奇聞奇事。在人際交往中,那樣的現象卻司空見慣:多少人掏心掏肺,想要把自認為最好的獻出來,結果卻適得其反。

※※※※※※※※※※※※※※※

說的不是筆者本人,畢竟這種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筆者要說的是我母親。

話說我媽有個喜好,每逢有親友來家相聚,她都喜歡親自下廚招待。而儘管她對各式主菜、小吃、糕點都頗有造詣,“出鏡率"最高的卻始終是兩道緬甸主食:魚湯粉和椰汁雞麵。正如上面所說,她是要把“自認為做得最好”的獻出來。

問題在於,並非每個“親友”都能接受那辛辣濃郁的湯底。譬如住在香港的一對“親戚”,從幾年前締結姻親開始(法律上那其實不算姻親),到現在名存實亡,每當兩口子來澳門,母親都要炮製一頓椰汁雞麵。而每次有人善意提醒她:“他們吃不得辣”,她都固執地表示“不用緊,我可以煮得不辣的”。


結果,兩口子一次次吃得“聲嘶力竭”,但又盛情難卻……旁人看來,那是百般無奈。╮(д)

2015-08-26

Pb

學們,還記得Pb是哪個化學元素的符號嗎?不記得請點開“閱讀更多”......

2015-08-20

淺談跑步

憶大學年代,有段時期筆者與室友C君曾非常積極鍛鍊,幾乎每晚都去跑步。C君的目的是為了減肥,而筆者則慶幸沒甚麼可減的,跑步主要是消磨時間、陪跑交流。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某個除夕夜。整座操場空無一人(C君也不在),在接近攝氏零度的氣溫中,只有筆者仍一如既往地練跑,冒着凜冽寒風、鼻水不住流着。看着天空中大大小小、緩緩飄搖的黃色光斑,才第一次發現國內還流傳着放飛孔明燈的習俗。

當然,那時候還未“走火入魔”,跑的距離遠沒有現在這麼長,每次也就6~7個操場圈,跑到所謂“第一極限狀態”便停下來。C君更少,一般就5個圈、2公里左右。

有一回,筆者與C君談及馬拉松,說到馬拉松的距離(好像是C君的女友問起?),C君說道:“大約40公里。”

“是42.195公里。”筆者糾正。

“後面那部分可以忽略。”C君不屑。

“等你跑得完再說!”筆者回應。

面對質疑,人們總會想方設法提出挑戰。這時C君才認真審視了這段“忽略不計”的2.195公里,才發現每天艱苦跑完的5個操場圈,竟連馬拉松的“零頭”都不到。

“不是每個人都有跑馬拉松的才能”。從40公里到42.195公里,並非表面看來那麼容易;每增加一公里,所需要的努力都不足為外人道。

12月6日,21.0975公里,共勉之。

(ps. 筆者上週日剛做了13.6km,已是入夏以來最長距離。還差7.5km,怎辦 >﹏<)

2015-08-05

如何將木樁固定在峭壁?【下】

上集以後,相信諸位讀者也跟筆者一樣,敬佩過先人的智慧以後,便拋諸腦後。畢竟,科技必須能夠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才能讓普羅大眾感受到其益處。

筆者之所以時隔大半年又重新想法那套裝置,也正是從它的應用潛力考慮的。

2015-08-02

如何將木樁固定在峭壁?【上】

定一隻固定的、水平放置、伸手可及、不可拆開、不可轉動的窟窿,以及幾件不會膨脹、不會變形、不發生化學反應的剛性物料(例如一根木柱),諸位是否認為,只要物料放得進去,就一定可以在不破壞“窟窿”及“剛性物料”的前提下,把物料重新完整地取出來?

認為是的話,今天介紹的簡單裝置,將讓諸位大開眼界。

2015-07-28

新城區總體規劃第三階段公眾諮詢

些時候,筆者曾一連寫了兩篇天馬行空的城市規劃博文,可是都是鬧着玩的,自己都沒有當回事。

事緣筆者近日因工作關係,需要多次拜訪土地工務運輸局(以下簡稱“工務局”)網站,期間無意發現了正在進行的新城區總體規劃第三階段公眾諮詢。快速瀏覽了《諮詢文本》後,當即決定下班後到展覽館看看。

然而當筆者推開展覽館的玻璃大門時,館內卻只有十幾個無所事事的工作人員,空無一名參觀者,場內場外的人莫不向筆者投下詫異的目光。這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因為澳門人本來就不問政事,加上展館還設在塔石玻璃屋裡--從塔石廣場地面拾級而上,還得登上二十多個台階,當然門可羅雀。

雖然展覽並無驚喜,展板內容都同《諮詢文本》如出一轍,作為唯一亮點的1:2000模型也只有粗糙的、概念性的東西,然而這不僅是關於新城填海區350公頃土地總體規劃的最後一次諮詢,關乎澳門未來,還是筆者再次發揮無限想像力的機會,更是第一次真正寫給工務局看的--雖然明知當局“意見接受,態度照舊”,沒人會認真閱讀,對最終的規劃結果泛不起一絲漣漪。當天晚上,筆者還是決定執筆開始填寫意見表。一連幾晚,竟洋洋灑灑寫下二千多字、圖文並茂、字正腔圓的《意見》。

既然工務局不看,那就轉貼到博裡自娛自樂。以下是筆者提交至工務局的《意見》原文,除最後“聯絡資料”部分刪去外,正文部分一字未改(註:已經發現有錯了,第四部分第3點的“C區南端”應為“C區北端”)

2015-07-21

檸檬酸 Citric acid

命給了我酸澀的檸檬,我卻用它來炮製檸檬果汁--有句諺語如是說。當然,我們還可以用來製作檸檬酸,一種十分常用的日用化學品,主要被用作食品及飲品的酸度調節劑。

檸檬等柑橘類水果中含有多稱酸性化合物,當中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抗壞血酸(又名維生素C),然而含量最豐富的卻是檸檬酸--事實上,它差不多佔了檸檬乾重的8%。
檸檬酸分子結構

人們自中世紀以來便認識到檸檬汁的酸性,然而,直至1784年才有人成功分離出檸檬酸。而那個人正是卡爾.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舍勒是一位以倒霉著稱的化學家,他曾作出過好幾個重要發現,可是頭銜卻都拱手相讓予後來的獨立發現者。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氧元素的發現:舍勒分離出氧氣的時間比安東尼.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和約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還早,幾年間卻竟不曾將他的發現公諸於世,讓同儕有大把時間後來居上。好在,檸檬酸發現者之名沒有再旁落他人。他從檸檬汁中成功分離得檸檬酸結晶,自此他的方法也成了生產檸檬酸的首要方法--直到一戰的烽煙中斷了意大利的檸檬酸鈣出口。

1917年,美國食品化學家詹姆士.居里(James Currie)大膽假設,嘗試以柑橘類水果以外的原料製作檸檬酸。他設計出以黑麴霉菌發酵砂糖製備檸檬酸的新方法。一旦他的方法成功工業化,短短五年間,檸檬酸的價格竟從1.25美元/磅急跌至0.20美元/磅。

它在柑橘類水果中固然含量豐富,然而實質上,所有動、植物體內都可以找到檸檬酸,因為顧名思義,它在“檸檬酸循環”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此刻,您的身體裡也有一點,儘管其量微不足道。

檸檬酸循環(又名三羧酸循環、TCA循環、Krebs循環)可謂是新陳代謝的中心環節。生物通過這組反應,將乙酰基這個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的代謝產物氧化,產生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這些能量以ATP(三磷酸腺苷)分子的形式儲存,繼而被運送至全身各部分,為生物合成反應、細胞分裂、“馬達蛋白”的運動、以致一切需要能量的細胞活動提供能量。
檸檬酸循環

檸檬酸循環是德國生物化學家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Hans Adolf Krebs)於1937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工作期間提出的。

克雷布斯在德國弗賴堡大學工作期間便已嶄露頭角。1932年,他與Kurt Henseleit成功建立了尿素循環的基本模型。可是僅僅過了一年,擁有猶太血統的克雷布斯便遭到納粹黨免職。

幸好,他的工作受到了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的賞識。他把克雷布斯接濟到英國繼續其科研工作。在謝德菲爾德期間,他在呼吸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他從新宰的白鴿中提取肌肉組織,研碎並配成懸浮液,以觀察新陳代謝速率的下降趨勢。經過反覆試驗,他發現加入檸檬酸鹽後,組織的存活時間可延長三倍。隨後的實驗研究,則進一步揭示了循環代謝過程的本質。這一系列的顯赫貢獻,讓克雷布斯於1953年與弗里茨.李普曼(Fritz Lipmann)共享了諾貝爾獎。

然而,起初並非人人理解這一發現的深刻意義。當克雷布斯把其關於檸檬酸循環的研究投稿至《自然》尋求發表時,得到的答覆卻頗讓人氣餒:

“《自然》雜誌主編謹向H.A.克雷布斯先生表達由衷敬意,很遺憾主編先生手頭已經有大量稿件,足夠《自然》雜誌通信欄目刋登七至八星期。鑒於此,現階段繼續接收的來信勢必在發佈上有所延遲。

倘若克雷布斯先生不介意延遲,主編先生很樂意保留閣下的來信,直至積壓的稿件得到紓緩、適合發佈為止。相反,若克雷布斯先生希望在其他期刋上早日發表文章,主編先生當即退還稿件。”
《自然》雜誌的回信原文

克雷布斯決定將稿件改投至荷蘭的《Enzymologia》雜誌。1988年,《自然》的一名匿名編輯公開聲稱,拒絕克雷布斯的文章,是他們有史以來犯下的最大錯誤。

【點擊查看原文】藍字為與英文原文有出入的地方。

2015-07-05

2015-07-01

華東四省遊記--上海篇(下)

2015-05-01

Day 8


【五一節,我給國家添堵】

水樓台未必先得月。把旅舍選在人民廣場附近,原因之一是其位置毗鄰上海博物館。只是經過連日的舟車勞頓,來到行程的最後一天,眾人都寧可睡到日上三竿,再享用一頓豐富的小華堡早餐。

五一節的盛況名不虛傳,還沒走到廣場北端的漢堡王,便已經可以感受到節假日的熱烈氣氛──規劃行程時留意過的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碰巧就設在同一座商場內。蠟像館還沒開門,大批民眾便已經在門外聚集。

10點多來到上海博物館大門,這裡的情況比蠟像館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博物館已開放了一個多小時,卻依然無法疏導人潮,熱情的參觀者沿碩大建築物的外圍有序排列着,竟把博物館的東、南兩面都包圍了起來。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大好光景豈能虛耗在排隊之中?!況且,對於博物館內的展品,團友們也並未表露出太濃厚的興趣。眾人當機立斷,臨時決定改變行程,前往豫園給國家添堵,把昨晚的遺憾填補回來。
過門不入的上海博物館

初到上海不去豫園老街,總覺得若有所失;而來到豫園,有種行為雖然明知不值,每本遊記食評都強烈不推薦,然而每個遊客卻都心甘情願地挨宰,那就是吃小籠包──正如到西安的遊客總對回民街上的biang biang麵趨之若鶩。

而說起豫園的小籠包,最聞名遐邇的當屬南翔饅頭店。只是其口碑也實在太差了,一切適用於食肆的差評,用到它身上都不為過:價錢貴、人多、環境擠迫、服務差、店大欺客,關鍵是味道還差──據說老街上隨便找家小籠包店,味道都比南翔的好。只是網上罄竹難書的差評,依然阻止不了人類捱宰的決心──老遠處就排着混亂的長隊,不見龍尾。
南翔饅頭店外指揮排隊的告示牌

一行四人果斷沒有上鈎,把南翔饅頭店直接忽略,轉而進了對面的小吃廣場。裡面的人也不少,但勝在用餐區夠大,沒等太久就佔到位置。眾人品嚐了一份上海小籠包、一份寧波湯糰,味道沒覺得驚喜,算是完成了來上海不容錯過的任務。

接下來,眾人便再次分道揚鑣,在茫茫商海中淘寶,在眾裡尋它千百度。S君終於找到了稱心如意的上海豫園版星巴克隨行杯,而P君則買下了念念不忘的動漫撲克牌,唯有筆者斯人獨憔悴,在老街上的大型玩具店及禮品店裡,一路惦記的扭蛋和紙膠帶,卻依然苦尋無果。
遊人如鰂的豫園老街

上海手信的最後希望,只好寄託在行程的終極一站,“創意產業園”田子坊。



【田子坊,喜出望外】

杭州絲聯166一役,筆者對同為創意產業園的上海田子坊開始有所顧慮,擔心那又是另一個曲高和寡的藝術家園地。

剛出了打浦橋地鐵站,心情變成另一種憂慮:人潮在窄窄的弄堂裡湧動,城管、特保一個個板着鐵臉,吹着哨子維持着現場秩序。這與心目中恬靜寫意的“小歐洲”形象相去甚遠。

一眾團友都不禁起疑:眼前這個既擁擠不堪、又名不經傳、連L君的上海朋友也不曾聽聞的古老小區,便是四省行程的壓軸一站了嗎?然而,能夠力壓外灘、城隍廟、東方明珠等一眾老牌,在《百度旅遊》的上海推薦景點中位居榜首,田子坊自當有其魅力。

剛出地鐵站,對面那座外觀別樹一幟的琉璃藝術博物館便吸引了眾人注意。只是除了P君外,其餘團友都對收費的博物館興趣不大,參觀了地面層五彩繽紛的紀念品商店後,便沒有再上一層樓。

田子坊的入口處豎立了一尊銅像,向遊人訴說着其名稱背後的趣聞:這座弄堂的正式名稱為泰康路210弄,起初是個平凡的馬路集市。及至1998年,隨着政府的大力整頓,加上眾多藝術工作室紛紛進駐,改變了這裡“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面貌。後來,一位藝術家更借了古代畫家田子方之名,把這座弄堂雅稱為“田子坊”──豎立在入口處的銅像,正是田子方本尊。
窄窄的弄堂

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和紀念品,很快便贏得了眾人歡心。一些店舖打着創意產業的旗號,實則附庸風雅,賣着地攤上都能隨便找到的明信片、鑰匙扣、磁貼等等,有些則在售賣淘寶上最流行的新玩意,當然還少不了台式珍珠奶茶、土耳其雪糕這些風靡全球的小吃店。

一些店舖賣的東西則有創意一些、好玩一些,例如某糖菓店把糖菓包裝成“腦殘片”、“後侮藥”、“節操片”等等,甚至還有衛生巾造型的棉花糖、套套造型的巧克力,逗得眾人不亦樂乎。一路以來按兵不動、連龍井茶也不為所動的L君,竟在此店買下第一件手信──“柔棉體驗” 一包。其實那跟筆者穿越半個中國尋找小華堡是同一道理。
某商店售賣的小玩意

還有一家小林煎餅專賣店,雖然明知發源地是台灣而非上海,然而那四溢的餅香、親民的價格、大方的試吃、以及燒餅上獨有的上海圖案,讓所有進店的團友──包括那位上海朋友──都無一幸免地留下“過路費”。

當然,田子坊之所以能稱為“創意產業園區”、而不是“特色商業街區”,有的絕不僅是以上這些紀念品售賣。孤芳自賞的畫廊書屋、可動手DIY的小手作坊、樂韻悠揚的陶笛店等等,都可以在田子坊找到。現場還正在舉辦一場海綿寶寶展覽,吸引了眾多大小朋友輪候買票。要是只想靜靜的躲起來,不妨隨處上家咖啡館,任人潮在腳下來回起伏。
泰迪熊主題咖啡館

總而言之,食玩買睇,在田子坊一應俱全。每轉一個街角,總有未知的驚喜等着我們。要是有機會,真應該挑個人少的日子,慢慢逛逛。


高鐵動臥,服務仍待跟上

取了前面追火車、追輪船、追地鐵的教訓,最後一程的回程車,不敢再有半點怠慢了。晚上8點才開的火車,眾人5時正便早早起程前往虹橋火車站了。

虹橋不愧為全球最大型的綜合交通樞紐,售票窗口都比別的火車站多,而且還有互聯網取票專窗──其實多年以前連珠海站這樣的小站都有取票專窗的,後來也許是因為鐵道部解散,“鐵總”為了減省成本而把這些窗口統統關掉。雖然排隊買票的現象還是無法避免,但與杭州、蘇州兩次驚心動魄的買票經歷相比,虹橋火車站的隊簡直不足掛齒。

由於時間尚早,雖然明知車上有晚餐提供,還是決定先吃點東西。在火車站一樓各大連鎖餐廳爭相插旗的商場裡,我們終於找到在西安之旅上苦尋無果的肯德基全家桶;而代表着童年回憶的大白兔奶糖,則竟被包裝成各種禮盒,作為上海特產被放在火車站超市的當眼位置;可是,即使來到魅力之都,傳說中的蛋白素肉、公仔膠紙以及星巴克紹興隨行杯,卻依然沒有發現。
虹橋火車站候車大廳

時間過得很快,我想我必須要離開……

這次乘坐的高鐵動臥,是一種全新產品,是“鐵總”提升服務、從“運人”躍升至“運客”的一次嘗試。關於高鐵動臥,前期準備時已經花了很大篇幅介紹了。

同時,這也是筆者的第一次軟臥,毫無懸念地成了筆者買過最貴的火車票,價格甚至可與機票看齊。因此,這趟火車也算是本次旅程的一個體驗項目,是筆者有所期盼的一個環節。

下到站台,眾人便急不及待、透過車窗窺探“高鐵動臥”的車內環境了。雖然圖片已經看了許多,真正看到實物、看到車廂內的整齊光亮時,還是被震撼到了。“此車只應外國有,天朝能得幾回見?”P君感慨。
高鐵動臥

翻查火車票價信息,從上海往廣州東的Z99普通列車,硬臥上鋪票價為353元,而高鐵動臥的上鋪(折後)票價則為560元。貴出來的200元,體現在以下方面:
1.      更短的運行時間。Z99晚上18:02出發,10:08到達,總時長為16:06;高鐵動臥D935晚上20:05出發,07:25到達,總時長為11:20
2.      獨立空間:高鐵動臥每四個床位有一個獨立包廂,每個包廂均有可上鎖的掩門。重點不在於包廂有多寬敞華麗(現場所見包廂挺狹小的),而是它提供了獨立空間,讓包廂內的乘客可以旁若無人地活動,也隔離了外面來回走動的腳步聲、以及“啤酒飲料礦泉水”的叫賣聲,財物安全也更有保證。
3.      舒適的睡眠:這是高鐵動臥的價值所在。主要因素不在於床鋪寬了多少、或者床墊軟了多少,而是因為列車全程行走在高鐵專用的無砟路軌上,而且在杭州、寧波上客後便不再停站,全程勻速前進,基本感覺不到顛簸。“和諧號”列車全程禁煙,因此沒有普通列車的煙味縈繞、擾人入睡。筆者這麼多次的臥鋪經歷,還是頭一回“一覺睡到自然醒”的。
4.      一頓高鐵晚餐:份量、口味均尚可。包括大餐包兩個、長方形蛋糕一盒(還挺鬆軟的)、牛肉火腿片兩塊、榨菜一小包、牛肉乾一小包、開心果一小包、立頓紅茶茶包一個,還有餐具。
5.      一對一次性棉拖鞋:正常應該是每個車廂的四對拖鞋都不同顏色的,讓乘客可以互相區分。不過也許是乘務員忙中生錯,我們的車廂裡,有兩對是重覆的。

光是上面第三點,已經讓筆者有“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以後很難回頭再坐普通硬臥車了吧?!

不過,高鐵動臥畢竟是新產品,是高高在上的“鐵總”紆尊降貴、服務升級的新嘗試,因此服務、細節上還有許多有待改善之處:
l   就以上面的餐盒為例,不吃牛肉的乘客怎麼辦?要知道,不吃牛肉的人在中國不在少數;
l   繼續說餐盒,裡面包括了立頓紅茶沒錯,而列車也的確有熱水提供,可是杯子呢?
l   每個鋪位都有一台電視,不過除了剛開車時播過幾段宣傳片外,其他時候,五個頻道都定格在“精彩稍後繼續”的畫面;
l   坐過臥鋪的人都知道,上車後要用車票換取臥鋪證,一方面是驗票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方便乘務員在到站前把乘客叫醒。高鐵動臥沒有這個環節,而只是口頭詢問在廣州還是深圳下車。原本以為他們的登記系統更先進,詎料……離到達深圳還有半小時的時候,乘務員竟逐一拍門,把全車乘客都叫醒……
l   或許是乘務員為了提早下班,列車才剛剛過了深圳,還未到廣州,她們便開始七手八腳,收集全車(包括未下車乘客)的熱水壼、衣架、垃圾桶等。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不會在飛機降落前回收毛氈吧?
精彩稍後繼續...

總結而言,高鐵動臥體驗是好,只是服務仍待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