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

(找數)Alphafly 200km用後感

知從何時開始,跑步群流行着一個說法:“配速已很難再突破,唯有在裝備上尋求突破”。雖然引用的人大多抱着調侃、自嘲心態,但對我而言,十月打折購入的Nike Air Zoom Alphafly Next%確實是很重要的“突破”。

Alphafly問世至今已有相當長的時間,而且由於它的關注度奇高,網上的測評文早已多不勝數。不過,還是有許多跑友想對這雙跑鞋多作瞭解,尤其是“前掌型”的大眾跑者對它的評價,所以我還是囉唆地寫下這篇用後感。幸好它的特點鮮明,寫起來並不算很費勁。

概括而言,如果選用一個詞來描述這雙跑鞋,那我會選用“矛盾”。矛盾表現在它的方方面面:


※ 上腳感受

◎ 偏窄的鞋領 vs 寬鬆的內楦

這雙鞋因為是從官網訂購的,買之前並沒有試穿過,所以到貨前都有些擔心尺碼問題。

果然,第一次上腳,我還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腳塞了進去——雖然Atomknit編織面富有彈性,但Alphafly的鞋領設計實在是太窄了!心感不妙之際,內楦的空間卻“別有洞天”,不但不會太窄,甚至比同尺碼的Vaporfly Next%還寬鬆不少。

從實戰中看,緊貼的鞋領似乎是為了解決VN%系列“鞋跟不貼腳”的問題,但過於寬敞的內楦則帶來了新的問題,這個容後再討論。

圖文無關......

◎ 前腳掌 vs 全腳掌?

許多人都認同Alphafly是一雙“前掌型”跑鞋,這從鞋底耐磨橡膠的分佈、以及Air Zoom氣墊元件的佈置便足以看出。

不過,Alphafly上腳後並不像VN%那樣有一種自然地“向前衝”的傾向,反而意外地有“向後仰”的趨勢。這大概歸因於前後掌物料的不同硬度,前掌的Air Zoom元件偏硬而後掌的ZoomX泡棉偏軟,從而導致“天秤”向後傾斜。根據這一點,筆者大膽地猜想,Alphafly對“前掌觸地”的要求反而不如VN%系列那麼高,任何跑姿的朋友都可以嘗試。

其實這應該不是Nike的初衷,畢竟大家都還記得,Alphafly最初的雛型是有三層碳纖維板、而沒有Air Zoom氣墊的,後來為了配合世界田聯的新規例,才採用了Air Zoom這個折中辦法。不論如何,一雙兼容性更好的旗艦跑鞋,對大眾跑者們肯定是一大福音。

Alphafly vs Vaporfly (圖文無關...)


※ 試跑感受

目前這雙Alphafly跑了剛好200km(居然已經這麼多!),包括一場全馬比賽、兩次半馬練習、兩次長課、一次800間歇、一次運動場Tempo、一次慢跑等等,可謂各種配速、各種場地都作過測試,也因此有了一些感受。

◎ 為速度而生,卻不適合速度課...

大家都記得Alphafly的誕生歷程:2019年10月12日,基普喬格穿著這雙鞋的原型,在維也納的INEOS 159挑戰中用1:59:40完成了42.195km的距離,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馬拉松“破二”壯舉。一脈相承的Alphafly,絕對是為速度而生、為挑戰極限而生的。

然而這雙為速度而生的跑鞋,我卻覺得不太適合在田徑場上衝圈練習。直道上的表現固然無懈可擊,問題在於它的鞋底太厚、太寬,在彎道上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均不如VN%,控制起來反而更加費力。

難怪後來世界田聯再次修例,限制場地賽的跑鞋鞋底不得大於25mm時,Nike方面並沒有作出特別大的反應,而場地賽的世績也沒有因此停滯不前。

Alphafly感覺不太適合在田徑場衝圈 (繼續圖文無關...)

◎ 為全馬而生,最佳距離卻不是全馬...

我在10月20日和29日分別穿著VN%2和Alphafly在松山進行了兩次半馬練習,在天氣條件與努力程度都相當的情況下,Alphafly那次足足快了3分鐘(1:25:15,VN%2那次是1:28:17)。短短十天之內,這可是非常誇張的差距,鞋的差別絕對不容忽視,Alphafly出色流暢的回彈力對提升成績肯定有幫助。

但全馬考慮的卻不僅僅是回彈力。Alphafly的重量雖然並不像其外觀那般臃腫,但相較VN%還是每邊重了將近40g。在全馬後半程,增加的重量將對肌肉構成額外的負擔,從而增加了成績的不確定性。因此,Alphafly需要更強的小腿肌力方能駕馭。許多測評都有強調這點,而在兩次長課練習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

就我個人的情況而論,半馬或以下距離,Alphafly一定是不二之選;至於全馬,由於是次比賽的策略本來就是“先快後爆”,Alphafly的特質正好符合我的要求。幸好,後面“爆”得還不算太嚴重😂。

半馬大PB後不忘致敬一下😂

◎ 其他不確定性...

我之所以特別喜歡VN%系列,除了因為它良好的性能(當時成績的確提升了一大截,就像如今穿上Alphafly一樣)和舒適柔軟的腳感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它是唯一一款從來不會讓我起水泡的跑鞋!背後的原因,大概只能用玄學來解釋(設計相似的Zoomfly FK,我就至今都不敢跑超過16km)......

可惜Alphafly並未秉承VN%這方面的優點。前文寫道Alphafly的內楦空間過於寬鬆,通常這就很容易出現水泡問題。我穿Alphafly的“重災區”主要是腳趾前端——相對於腳底還是稍好一點,會痛,但不至於痛到不能跑。

除了水泡問題外,Alphafly為了保證穩定性而增加了鞋底寬度(實測比同尺碼的VN%2寬約9~10mm),這卻導致跑步時內側鞋底更容易踢到腳眼位置,增加了刮傷風險。另外,長課中我還試過一次足底筋膜突然刺痛......在長課和全馬比賽中,這些情況都增添了不確定性。

幸好,比賽中沒出現甚麼大問題

◎ 耐用or不耐用?

“競速跑鞋不耐用”已是非常過時的觀點。下圖是200km後(其中90%在瀝青路面,10%在泰坦跑道)Alphafly鞋底的磨損情況,前掌外側有小面積的紋路被磨平,但橡膠厚度仍保持得不錯,目測應能正常使用至少600~800km,並不比一般跑鞋磨蝕得快。

另一方面,從朋友分享的經驗所知,相較於VN%的ZoomX泡棉,Air Zoom氣墊的衰減更慢,因此Alphafly的回彈表現更為持久,800km後仍能表現出良好的回彈性。可是Air Zoom元件同時也是Alphafly的弱點所在,爆裂、漏氣的情況亦時有聽聞,例如“澳門一哥”阿元就曾穿著漏氣的Alphafly而“跑到腳痛”,繼而對這個鞋款“棄之如敝屣”(我們懷疑是他跑得太快,把鞋子燒壞了😂)。

鞋底磨損情況

磨損區域特寫


※ 廠家&職業選手態度

最後聊點別的。不光是鞋本身的感覺,就連Alphafly展現出的成績,以及廠家、職業選手的態度,也處處充滿矛盾。

自從Vaporfly 4%掀起跑鞋的“碳板革命”,Nike不論在技術、戰績還是市佔率方面都一度獨佔鰲頭。“159挑戰”大獲成功後,Alphafly原本被寄予厚望,被視為Nike進一步鞏固領先優勢的利器。可惜事與願違,頂尖選手的成績不見有突破,反而漸漸被其他廠家後來居上;大眾跑者有了更多選擇,也不太願意為這雙價格更高而評價兩極的跑鞋埋單了。

從一組統計數據看得出Alphafly目前的尷尬局面。東京奧運會男、女子馬拉松獎牌得主,六人中有四人穿上Nike Vaporfly Next% 2,卻沒有人選擇Alphafly——就連當初讓Alphafly“火起來”的基普喬格,在2020年倫敦馬穿著國旗配色的Alphafly折㦸後,東奧也重投VN%並再次捍衛了其“一哥”地位。在東奧男子馬拉松的76位完賽選手中,Nike仍是絕對大贏家,只不過,其中33人都選擇了VN%,Alphafly則只有13人。這組數據簡單粗暴地表明,即使是頂尖選手,也越來越多人寧願選擇VN%。

東奧女子馬拉松獎牌得主用鞋


東奧男子馬拉松獎牌得主用鞋——清一色的VN%

東奧男子馬拉松選手用鞋——VN%大獲全勝

Nike最近還是推出了Alphafly的兩款更新,一款是主打環保理念的Nature版本(但重量上再略有增加),另一款則是2022年箱根驛傳的新配色。看來廠家仍未打算放棄這款重金研發的旗艦跑鞋。不過,隨著碳板跑鞋市場的競爭愈趨激烈,新產品的迭代似乎也是勢在必行。

不管是不是Nike粉,都必定十分樂見百家爭鳴的局面吧?畢竟“配速已很難再突破,唯有(靠廠家)在裝備上尋求突破”了😂。

2021-12-08

記2021澳門國際馬拉松

通常很少在同一個地方參加兩次馬拉松——只計全馬的話,這還是第一次。所以要再寫一篇賽道一模一樣的比賽時,突然有點不知從何下手。不過因為一個原因,我又不得不寫篇“千字文”把它記錄下來。

那個原因就是,我“破三”啦😂!

先回顧去年的比賽。那場全馬跑得相當滿意,第七次參加全馬,終於能夠不停步、不跌速、307 PB完賽,跑完還覺得游刃有餘。至此,我給自己定下的“破三”三條件已經達成了兩個,“後半程不掉速”達成,“月跑量300k”只是事在人為,現在只差一個“半馬125”了——需要用4分速跑完半馬,當時看起來還非常遙遠。

後來事情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那場比賽後不久,我便經歷了奇怪了脛骨傷痛,整個一月都在休養調整,佳明手錶上的VO2max數值久久未回復到傷前水平 ,四月的10k賽成績也只算中規中矩。而自從八月以來,“主場”蓮峰運動場則因為新冠疫情兩度封閉,訓練計劃不得不兩度中斷。

幸好今年在準備情況上做了諸多變化,一切得以重回正軌。場地不再局限在蓮峰、松山,新開發了氹仔單車徑路線,有了更多變化和樂趣之餘,也見識到更多跑壇大神、多了許多向大神們學習的機會;多了用“跑街”方式進行慢跑和有氧長課,不但有更多時間跑更長距離,也讓我提前熟悉了一些賽道路段,這在比賽中帶來了莫大的安心感;Nike Alphafly縱使評價兩極,於我而言卻是有如“度身訂造”般,甚至可以說被它推高了一個台階(關於這雙鞋,以後再另起一文作評價)......

而最重要的變化,則是多了星期日晚上的練習時間(😔......)。世間的馬拉松課表千千萬萬,歸根究底就是講求速度、乳酸、有氧的均衡發展,把間歇、Tempo、長課“三大項”與身體恢復的時間盡可能合理地排列組合。多了星期日晚的時間,則使我的排佈更具彈性。星期日傍晚的訓練始於七月,最初由阿元“吹雞”,他練30k長課,我跟他十幾k已經是很有質量的Tempo跑了;入秋後他開始提升速度,B組長課就由威哥、羊羊“接手”。跟着這些大神們團練,距離、配速逐次提高,能力和信心就是在這一課課練習中逐漸積累。

跟隨大神團練獲益良多


於是,我從七月開始將月跑量堆升至300k附近,十月更達到了“人生顛峰”的400k;十月中以來長課堅決不“上水”,接連完成了30k(4'29")、30k(4'19",回家時低血糖差點暈倒.....)、42k(有氧速)、34k(4'30")、36k(4'23")、28k(4'14")幾節關鍵長課——今年大家的長課都“通貨膨脹”得很厲害;練習中三度將半馬成績推高,由1:28>1:25>1:23,一度以為遙不可及的“半馬125”標準,在Alphafly的神助下輕鬆告破;間歇訓練在蓮峰重開後也有進展,經歷兩次失敗“上水”後,11月9日總算穩穩地完成10組800 @2'48",達到甚至超越了《配速表》裡的破三要求。環視身邊的隊員,“踏實”的B組隊員越來越少,“假B組”選手則不斷摻入其中......

至此,十二月五日的銀河澳門國際馬拉松,我認為挑戰“破三”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希望不小。對我自己而言,這場比賽毫無壓力,挑戰成功就圓滿結局,失敗“爆掉”就留待下一場比賽。只要能力和信心已具備,成績總有一天會兌現的。

所以這場比賽的唯一壓力、唯一目標與唯一樂趣,就是“放羊🐑”。自從許朗宣佈參加半馬以後,本地“一姐”寶座毫無懸念地將由羊羊拿下,大家唯一的期望,就是她能否打破2:55:05的澳門紀錄。雖然她聲稱並不在乎,但面對外界的一致期望、面對“破紀錄”的至高殊榮與四萬元的豐厚獎金,誰又能完全不為所動?

賽前我有幸獲邀加入一姐的配速團隊,大概是因為我們之前已多次一起練習,而我展現出的控速能力還算不錯吧?不過2:55的目標實在是超乎自己能力,我內心的算盤是希望盡力帶完第一圈30k,後面就靠神龜和她自己了,我自己“爆着”回來力保“破三”便可。這種策略,說實話不是我一貫追求的跑法,也自知跑下來會非常痛苦,不過我也十分樂意挑戰一下。如果羊羊能夠成功破紀錄,而我自己能夠參與其中、並起到萬分之一的極微小貢獻的話,我也將感到無比榮幸。

去年她的“破風陣”真讓人印象深刻,今年的所謂“團隊”卻只有兩、三個人,可能光聽到目標配速就嚇退不少人了吧😂?雖然少,但團隊就要有團隊的要求,例如“上線”要盡可能早,不能像以往自己跑那樣,慢悠悠地熱身、儲物、上廁所;來回兩程有神龜“專車接送”;配速策略在比賽前已經訂好,不能隨心所欲地“速度快慢自己調整”;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高溫天氣,還給“隊員”們分發了鹽丸;為表認真,我甚至做足功課,在防疫手帶上分別抄上了2:55和3:00的分段時間——實際操作時才發現根本不好用😅。

經過“加工”的防疫手帶

原訂的比賽策略,據我記憶應該是:起點至西灣大橋4'10",落西灣大橋後4'05",最後曝曬升溫就可以有跌速空間。不過到了正式上陣殺敵時,一切策略都不宜盡信......頭1k我和神龜3'45"的“間歇速”衝出去,仍然只能遠遠看到兩條翩翩擺動的馬尾,一個是羊羊,另一個是參加半馬的嘉雯。這時去年“破風陣”成員之一的Sam犧牲小我,硬衝上去把她們的速度壓了下來。Sam只和我們跑到嘉樂庇大橋就“下車”了,最終用時是3:17,似乎未有發揮出他應有的成績。

如果說頭1k的超速是因為興奮、期待和盡快掙脫人群的心態還情有可原,那麼過完嘉樂庇大橋後的加速就有點懵逼了😅。眾所周知嘉樂庇大橋是澳門國際馬拉松的難關之一,長600米、爬升超過30米的大長坡加上強勁的東北季候風,跌速一定是在所難免的。橋上我叫神龜跟我一起在前面並排擋風,那兩公里配速分別掉到4'15"、4'24",雖然下坡時的3'48"已經一舉收復失地,不過一姐內心還是焦急,接着平路跑了個4'11"後,她就叫我“開4'05"!”,OMG這是甚麼操作?不是回到氹仔才開4'05"嗎😵?

一於奉陪!接下來澳門區的9~16k,實際上開得比4'05"還快一點點,基本維持在4'00"~4'05"之間——實際配速快5秒是江湖規矩吧?難以想像我敢用這樣的魔鬼配速跑全馬,不過據當事人回饋,那時的節奏還是順暢的。我當時還不知道(一直在前面帶,不知道後面發生了甚麼...),“元家班”B組的幾位朋友已經自發悄悄加入進來,並以大約“每5k拉爆一人”的節奏前進着😂。


元家班B組拉練?

元家班B組拉練?

半馬的阿岳在西灣大橋上和我們分手告別之後,重新回到氹仔時,配速團隊就只剩我一位“幸存者”了。羊羊一邊說要開始收慢一點,一邊手錶傳回的數據卻未有明顯減慢,但她仍能亦步亦趨緊緊跟着,反而是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堅持不住了.....半程點百老滙酒店附近,大會計時為1:26,比許朗的澳門紀錄已經有一定的領先優勢了。而在差不多位置,我們遇到衛冕本地冠軍陳頌業,已經停下腳步,看來前一天《澳門日報》上說的“準備不足”並不完全是出口術😅。賽前“本地特邀名額”問題一度吵得沸沸揚揚,這才讓業仔和許朗得到特邀選手待遇,不巧業仔今天身體抱恙,比賽沒法太拼搏,最終只以3:08輕鬆安全完賽。

不記得第幾k,大約27~28k附近,我說“羊羊妳走吧,我要減慢休息了”,那時我們漸漸迫近了一位同穿Be-1隊服的選手,我雖然不認識但顯然是位高手,當時速度也跟我們差不多。這樣我也大致符合自己的賽前計劃,雖然沒有帶夠30k但前面更早提速了;後面有高手帶她,我也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然而接下來的發展卻超乎我的想像,沒跑多遠,感覺大約只過了幾百米,我又再次趕上了那位Be-1選手,已經“落單”了,又多一個被羊輾斃/拉爆的男人!後來看名單,原來Be-1選手就是李幸志,也是久仰大名的凸台常客了,這次他的完賽成績是3:01。“羊羊真係好勁!”超越他的時候,我跟他說了這一句。

追上Be-1選手李幸志

而更意外的是,第31k,第二圈剛剛開始,從西灣大橋隧道的折返點上來不遠,我又重新追上羊羊,這次輪到她叫我自己走,因為她開始抽筋了,小腿、腳底都開始抽了。心算一下,還有大約11k的比賽,假如能夠以4'15"穩穩定定地回去的話,紀錄仍然是能破的。如果現在放棄,那就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儘管配速團隊早已散架,接下來我仍盡可能穩定地4'15"速運行(我也實在沒有能力跑更快了),希望她還能跟着。從咳嗽聲判斷,她一直還在後面不遠處。

此時看看對面線,我在聯生工業村附近與阿元迎頭相遇,他大概已經走到38k的位置了,領先第二名郭志瑋的優勢已相當大,最大挑戰者業仔則早已“上水”,看來“本地一哥”的寶座是十拿九穩了。

我4'15"的節奏維持到37k,隨後情況開始急轉直下,速度不得不掉到接近4'30",最大的問題還是抽筋——其實我前一天午睡時右小腿就抽筋了,當時已心想“玩0完”,沒想到賽場上右小腿沒事、左小腿反而出事。去年我到了天然氣站(約36k)開始抽筋,今年多堅持了一公里,抽的程度卻更嚴重了些。賽前精心準備的4粒鹽丸,最終只吃到一粒:第一粒在快到20k水站時才記得拿出來,匆忙拆除保鮮紙包裝時不慎掉到地上;汲取教訓,第二粒我剛到蓮花單車徑入口時就拆出來放進口中,結果還未等到水站,外層膠囊就溶開了,濃濃的礦物質在我口中五味雜陳;另外兩粒最後都沒摸到,可能跑動中連同口罩一起掉出去了吧?

數據記錄——38k開始跌速明顯

從賽後的討論、數據所見,這場比賽中跌速、抽筋絕對是普遍現象,很可能是天氣作祟。阿元最後跌到4分速左右,王坤的發揮也絕非最佳;“跑量狂魔”MD 35k開始抽筋、胃痛;尼泊爾大神Nari聽說“步兵”了約500米,最終只在我前面幾秒鐘衝線;龍sir直呼$59/包的“神藥”無效;家文自稱最後“彈下彈下”回來;阿阮甚至二十多公里就開始雙腳大小腿全抽;《百度百科》榜上有名的國內大神牟振華,PB成績2:22,今天僅比我快2分多鐘......

我最後在距終點不到2公里的奧林匹克游泳館圓形地接連被羊羊、“旋風腿”Ray及家文輾過(其中Ray是同為年齡組B組的“對手”😅),心情卻沒有任何波動,我唯一想法就是“快點結束這該死的比賽”,破紀錄、名次、甚至連“破三”都無暇顧及了。哪怕當時知道跑贏“旋風腿”(只要看過他跑步,就會明白為甚麼有這個稱號😂)就能躋身澳門前十,從而千載難逢地得到澳門國際馬拉松的優勝者風褸,哪怕當時“心沒有放棄”,身體也實在跟不上了。我甚至開始胡思亂想,抽筋如果繼續嚴重下去,我需不需要爬着返回終點線,繼而以這樣的方式見報?......

幸好我總算活着回來。累到虛脫的我,只能從隊友拍攝的衝線視頻感受到,終點的加油打氣竟是那麼熱烈!曾經幻想過要用無數種“甫士”慶祝破三,真正衝線時腦袋卻一片空白。

自從報名以來,每一天我都質問自己無數次,為甚麼要報全馬?明明全馬的練習那麼痛苦,明明半馬已經可以跑得很好了......直至我接到完賽獎牌,“02:56:27”撥到獎牌上的那一刻(今屆的完賽獎牌頗有心思,必須給讚),才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那個純白閃亮的“02”,現在看起來還是那麼難以置信!

感謝Jeffrey為我留下衝線的珍貴畫面

在此我必須感謝阿元的精心指導,感謝威哥每星期愈加進取的長課,感謝羊羊激進的配速策略將我的成績推向極限,感謝神龜分享了許多恢復建議,感謝每位一起辛苦訓練並嘲笑我的跑友們😂,感謝橡神多次探班組織可樂活動,感謝阿阮的BCAA汽水,感謝Marcus、岳、Sam一起加入配速團隊,感謝Jeffrey為我留下衝線的珍貴畫面,感謝沿途為我打氣的每一位跑友(業仔、Don、德哥、米、潘、錄、Marco、家文、Cyrus、黎sir、還有許多許多......)、工作人員、攝影師、啦啦隊和觀眾們,全靠您們的鼔勵我才能堅持到最後!更必須感謝家人長期以來的無盡包容和支持!缺少以上任何一樣,“破三”永遠都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至於其他戰友的情況,阿元順利以2:35:36重奪“澳門一哥”寶座,但聲稱對成績還不滿意;阿岳下橋後愈戰愈勇,以1:25:38拿下分組第三;最開心的是神龜和龍sir,雙雙“失而復得”拿到了分組獎項;羊羊最後的大會成績是2:56:08,距離許朗的紀錄尚差一分鐘。破不到紀錄,自然是這場比賽的大大遺憾。不過正如前文所說,只要能力和信心已具備,成績總有一天會兌現的。相信過不了多久,“澳門馬拉松紀錄保持者”的頭銜便將易主。

而我自己,“破三”、“BQ”的目標都紛紛實現啦!卻因為疫情的緣故,“波士頓馬拉松”的終極夢想不知何時能圓,所以現階段還不是言退的時候。繼續練習,至少還得保持水準!至於未來路在何方?提升成績?可能再付出比現在多N倍的努力,成績也只會提高幾分鐘,仍只維持在“25X”的水平。爭逐名次?沒錯這次是終於看到了上凸台的希望,不過獲獎與否永遠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更從來不是我參賽的目標,做好自己就夠了。再次衝擊澳門女子紀錄?那無疑是誘人的、也是艱苦的(聽說明年要提高到4'00"速......),只不過今次有辱使命,下次可能輪不到我了😂。轉玩超馬?越野?三鐵?不論從興趣、能力或財力方面考慮,我目前都沒有這個打算......

此刻我只有一個私下的想法:這次年齡組A組的阿幫、阿阮都沒有跑出應有成績,都遺憾未拿到分組獎項(今年A組的獲獎門檻是3:16,比B、C組容易不少),我猜可能還是經驗累事吧?可能有人帶着會好一些?畢竟自己也曾是這樣摸爬打滾過來的。如果有機會,如果有需要,我希望明年能與他們並肩作戰,可以幫助他們穩一下節奏。如果能夠把他們送上凸台、並在其中起到萬分之一的極微小貢獻的話,我也同樣會感到無比榮幸。

優秀的隊友們

但前提是,年青選手們進步不要太快啊,等一等我這個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