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5

廣州半馬之旅記(下)

州是座既有文化積澱又有時代氣息的千年商都,購物、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廣府美食更是名揚天下。“廣馬”組委會就精心準備了一本厚達180多頁的旅遊小冊子,不僅全面介紹了廣州的方方面面,更送上了多個景點的門票優惠,供選手們逐一涉獵。

廣州之行還是一次發現之旅。在開始介紹行程經歷之前,筆者想先分享一下印象深刻的“四大發現”--雖然對於生活於國內一線城市的同胞、以及見多識廣的讀者朋友們,或許會覺得筆者少見多怪,奈何對於小縣城出來的井底之蛙,難得出一次省城,難免有“大鄉里出城”的體會。

2016-12-17

廣州半馬之旅記(上)

行之後難得病了一場,錯過了寫遊記的最佳時機,故一切只能從簡了。既然“廣馬”是本次行程的主角,那就先從“廣馬”說起。

2016-12-08

2016半程馬拉松之旅

們評價一場賽事的好壞時,往往會深受主觀感受的影響。例如當筆者對中山馬拉松大加讚賞時,並不表示賽事本身真的無可挑剔,只是因為比賽當日天朗氣清,亦適逢自己精神飽滿、心情舒暢,跑出來的成績更是喜出望外,才會覺得一切的不足都瑕不掩瑜;又如,我會認為本屆的澳門馬拉松不夠好,很大程度是因為自己在比賽過程中受盡煎熬。

誠然,客觀條件和狀態的差異是存在的:氣溫比上星期暖和不少,賽前一天,氣象局還發出了空氣質量不良的預警,這與中山的藍天白雲形成鮮明對比;身體狀況也不如上週,儘管“初馬”的緊張此次已蕩然無存,比賽前夕能斷斷續續地睡上六小時,可是醒來後脈搏、胸口、肝區、精神等都不甚自然;賽道難度固然也不可同日而語,“中馬”難點在於後程的連續下穿隧道,數量雖多但每個都容易應付,“澳馬”的難點則在於兩座大橋的長坡。

不過,決定性的區別還在於心態:參加“中馬”的心態是志在練兵,沒有成績包袱(雖然賽場上也不會因此而有所保留);“澳馬”則是期待已久的展現實力的舞台,經“中馬”一役後,成績的期望更是大幅提高至140以內。期望有多高,過程就有多痛苦。
期待已久的澳門馬拉松(盜圖)

賽前,我給自己設計的策略是:起跑盡量搶佔有利位置,天亮前以“岔氣”為界,在保證不“岔氣”的前提下盡早跑出堵塞區;到達澳門半島後則開始按配速跑。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組委會這次把名額從8000人一下子調升至10000人,令本已趨近飽和的比賽更超負荷,這從“馬拉松專列”N2路線巴士便可見一斑。大巴開出才4、5個站便已“逼爆”,一路經過酒店區、主要中轉站均只能“飛站”,留下一個個逼不上車的彷徨身影。我和同車的友人一路交流着這個問題,車還未到站,便決定了要為此事進諫一篇--雖然那對自己的備戰和成績沒有絲毫影響。

來到運動場,“擴容”的影響就更顯露無遺了。幸虧筆者沒有像往常一樣,做完熱身再存包,否則大可打道回府了。從存包區入口到運動場入口,一路上盡是攢動的人頭,不長的一段路,摩肩接踵下竟走了足足20分鐘。存包區、洗手間,到處需要排隊,可供緩跑熱身的空地更是欠奉。我在通道一側馬虎拉伸幾下便匆匆入場,眼見“搶佔有利位置”的願望已然落空,位置比去年“有意識地往後靠”還要靠後。引用場外工作人員的話,那是“接近龍尾”了。
運動員入口處的人頭攢動(盜圖)

出師不利,後面更要急起直追,速度、策略都暫且不顧。夜幕下,我瘋狂地從人群中見縫插針,和不少人有過小碰撞,被人從心裡罵過不知多少遍,還放棄了嘉樂庇大橋之前的兩座水站,其間感到了大腿和右下腹的繃緊,但總算沒有越過“岔氣”的底線。

急躁中完成了氹仔區的頭3km,節奏還未把握好,轉眼卻又到重頭戲之一的嘉樂庇大橋。為了模擬這座大橋,平日練習都會刻意在3.6km處加入一段長坡,但事實證明那段“長坡”仍不夠長。加上今天狀態糟糕、熱身不足,還在平路階段,便有了抽筋的預感;未上到坡頂,跑速就已經崩潰了,只能依靠“數燈柱”的方式分散注意力:“堅持住,還有四根燈柱就到坡頂了!”大橋下,領頭的黑人集團已經在跑往科學館的路上。

熬過了嘉樂庇大橋的難關,往後再也離不開水站了。大橋下的亞馬喇前地就有一座水站,我順手拿起一杯水動樂,卻不慎把半杯灑在了衣服上。綜觀整場比賽,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兩三次,在10km的觀音像水站更被噎了一口......就連在水站的發揮,也沒有“中馬”時理想,大概是因為澳門是靠左行車,所以水站全在左手邊的緣故吧?

6km時我特意檢查了時間,和“中馬”一樣,用時不到30分鐘,當然身體的感覺截然不同。接下來從歐華利前地到西灣湖廣場的一段,是熟悉的1.4km,是甜蜜的1.4km,一星期前我被某人規定在19分鐘內走完這1.4km。然而這一次,沒有半點親切感,在紊亂的步伐中走馬而過。天色初亮,南灣湖上一片矇矓,賽會精心加入的全新景點雅文湖畔,此刻尚在酣睡,沒有歌舞、沒有觀眾、光影節的燈飾也仍未啟動,不是本地人,根本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西灣湖廣場上,美食節的喧鬧已煙消雲散,留下一攤杯盤狼藉。

6km也本該是開始按配速跑的時間,可是工作人員的一個小失誤,便足以攪亂我的部署。說的是第8km的里程牌。孫逸仙大馬路的賽段是“雙向”的,跑手先沿近綠化帶的北側跑向科學館,再折返沿近行人路的南側回西灣湖廣場。剛進入孫逸仙大馬路不久,便能看見11km里程牌的背影,就放在對面線旁的行人路上。沒過多遠,另一幅里程牌也出現了,也在同一側的行人路上,依然面朝對面線的跑手,上面寫的卻是8km。過了許久,我才明白原來是工作人員安裝反了,8km的牌是給我們這邊看的--果然缺氧的大腦不好使,哈哈!第7km和第8km的計時就這樣錯過了。

與此同樣,左邊鞋帶也出了狀況。以往為避免鞋帶散開,筆者都會將繫好的鞋帶末端插進鞋舌上的環扣裡,多年來幾雙慢跑鞋一直行之有效;虎走因為鞋帶較短而無法仿傚,可是之前6次穿着(包括上週的中山馬拉松)都從未出過問題,詎料卻在關鍵時刻掉鏈子,8km、10km、18km,不得不三次停下來繫鞋帶。這對於比賽成績未必有太大影響(想想里約奧運會上,王鎮被踩掉鞋還能後來居上,Mo Farah被絆倒依然勇奪金牌),卻徒添了內心的焦急。
(圖文無關)虎走和完賽獎牌

重新回到旅遊塔下,這時發生了讓人難以置信的一幕:對面線的一位女子,直接鑽過圍欄來到了賽道的這邊。她的這麼一鑽,就把孫逸仙大馬路上的3km路程一筆勾銷了。當然,代價是由於缺失了折返點成績,她將喪失完賽成績與證書,整場比賽都白跑了。如此偷雞摸狗的行為,在中學體育課上司空見慣,自願報名、自己付錢的馬拉松賽場上,倒是頭一回遇見。

從第11km開始應該算是整場賽事比較順暢的部分,呼吸節奏漸趨平穩、步速比較均勻、大小腿肌肉也進入狀態,但僅此而且,談不上半點“High”。無論如何,經過了紊亂的開局,好不容易找到了節奏,當必好好珍惜。我把全副心思放在速度控制上,唯一引起我注意的是西灣湖畔的一名女子,手捧着一隻放滿“私補”的紙盒,一半是鹽糖,一半是朱古力,盒上還寫着“加油”等字眼,我猜她是個日本人;至於途經的西灣湖、主教山、媽閣廟美景,則仍和去年一樣無暇欣賞;倒是踩在媽閣廟前地的葡式碎石路時,透過虎走的輕薄鞋底,凹凸不平的石塊讓我感到了雙腳腳掌上的水泡。真是糟糕,後面還有1/3的路程呢!

不過即使沒有水泡,好景也不會太長,因為過了媽閣廟,意味着最大考驗即將到來。去年從媽閣上西灣大橋時一度覺得身心舒暢,一度以為自己攻克了這座難關。然而今天,初段的嘉樂庇大橋就吃盡了苦頭,而中後段的這條西灣大橋則更是撕心裂肺,引橋還未上完便來了抽筋前兆,萬幸隨着跑速降低,情況沒有進一步惡化。只是,上坡造成的心率飆升和呼吸困難,則不是一時三刻能緩過來。大橋上,一位帥哥撐不下去了,坐在一旁的路肩上,無可奈何地拉伸着左腿。我真渴望一同坐下來,等候收容車的接濟。
撕心裂肺的西灣大橋(盜圖)

熬過“鬼門關”,接下來是一段相對輕鬆的下坡路,這是衝線前的最後調整機會。第17km,氹仔單車徑對開,我已完成了松山10圈的距離,此刻已經不想再跑下去了,心想“我為甚麼要來跑這個作死的馬拉松?”這本一句無須回答的反問句,是從一幅插圖上看到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全馬跑手在30km時的絕望感受。然而現在卻儼然成了一個哲學問題:我為甚麼要來跑這個作死的馬拉松?我跑步的初衷是甚麼?是為了裝逼?還是為了享受純粹跑步的樂趣?在興建中的輕軌車站的街影下,我這樣思考着。

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為了裝逼!至少這一場,我是為了拼成績而來的,一年來1,200km的訓練,為的就是此時此刻。所以,要想實現“裝逼”的目標,就必須堅持到底。我安慰自己,這大概是這輩子最後一次全力以赴的比賽了。明年的全程馬拉松,我將毋須玩命地越過乳酸門檻,那將是呼吸暢順、脈搏平穩、節奏輕鬆的一場郊遊。

18km的時候檢查了手錶,這時距離140的目標只剩下不到14分鐘了,尚餘3.1km的距離,除非能作一次提速衝刺,否則140的目標基本無望。按目前的狀況,不掉速已屬難得,加速衝刺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我給自己下了最後一道指令:140已無望,別管成績了,以平安完賽為目標!旁邊一跑手聽了我的喃喃自語,莫名其妙地扭了頭過來。

卸下包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後一次停下來綁好鞋帶後,疲勞雖未消退,但棄戰的心態已被壓倒。終點在望,完成比賽已不再是難事一樁。我緊跟着前面黃衫老伯的步伐,跑過賽馬會外圍,跑過仿佛永無止境的望德聖母灣馬路,跑過排角軍營折返點,在聽不懂的廣播聲和體育路上人群的吶喊聲中,終於又回到了澳門運動場。

我張開雙臂,迎接總算來臨的衝線時刻。
我張開雙臂,迎接總算來臨的衝線時刻。

2016-12-01

2016中山半馬記

【序】

2016年末的“三連(半)馬”,筆者最初的想法是以一篇橫向對比的文章草草了事,因為連續寫三篇大同小異的記敍文,似乎沒太大意義。尤其是第一場的中山馬拉松,在筆者報名過的比賽中算是認證等級最低的一場,所以一直未加以重視。中籤付款後,也只是權當“以賽代練”。

可是,實際的參賽體驗卻超乎意料。“中馬”用它的極大誠意與努力,彌補了預算和經驗的不足,為參賽者奉送了一場貼心、高水平的比賽。

而且,筆者還在比賽中將PB大幅提高了10分鐘,一躍至迫近140的水平。光是這一點,也足以讓自己回味一陣子了。
晒證書

由於文章最初的構思是從賽前籌備、比賽心態、路線、氣氛、現場指揮、補給等方方面面作橫向對比,後來才決定串聯成一篇記敍文,所以全文會顯然比較零散,有些段與段之間聯繫不強,還望讀者見諒。

【賽前籌備】

筆者私以為,2016中山馬拉松堪稱一次經典案例,示範了如何在時間緊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辦好一場馬拉松比賽。

“中馬”的籌備是比較倉卒的。雖然是“三連馬”中最早的一場,報名卻是最遲啟動的。直至離開賽不足兩個月,官方微信號才發佈了報名的消息,預報名、抽籤、付款、後補抽籤、“兔子”招募等等,就在接下來的有限時間裡匆匆完成。或許同樣是時間關係,組委會沒有來得及安排選手交通,直至賽前一晚才公佈了搭巴士免費的消息。

資源方面,筆者沒有掌握到任何預算數據,但從招商情況便可見一斑:賽事沒有委托智美、中奧等經驗豐富的“搞手”公司籌備,而是由地方政府與中國田協聯合主辦;運動用品商,不是廣告裡青春男女統一穿着的Asics,而是幾大“晉江幫”品牌中看上去最不專業的一個;採用的計時芯片品牌,被一位網友控訴過不下百次;其他的合作企業,除了幾個房地產商、銀行比較知名外,大都是些當地企業。這樣的安排,少了專業,卻多了人情味和地方特色,亦算是對地方企業的支持。

然而本屆賽事畢竟是紀念國父誕辰150周年的重頭節目,又是田協合辦的A類賽事,還有中央電視台全程直播,所以必須隆重其事,全心全意地辦好比賽。資源有限,至少可以用誠意搭夠。誠意首先體現在參賽裝備上,大部分比賽的裝備包都大同小異,不過“中馬”的裝備有幾樣是值得一提的:首先是衣服,實不相瞞,這是筆者第一次拿到尺寸合適的衣服,以往即使是那些標牌認證的比賽,發的卻都是大了幾碼的庫存貨;另一項是乳貼和鹽丸,都不值甚麼錢,對於“跑馬”卻大有作為;還有一項,就是印上了選手姓名的號碼布,更具榮譽感和紀念價值。從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足以反映一個組委會是否用心。
比賽裝備

(順帶一提,由於碩大的體育中心裡沒有放置指示牌,筆者在領物的路上迷失了方向,結果卻因禍得福,遇上了幾個在雨中狼狽不堪的樓盤銷售員。原來他們的樓盤為了支持是次馬拉松,正在向路過的參賽者派發免費物資,裡面包括了手機臂包、魔術頭巾、佳得樂等好東西。)

“中馬”在與選手、市民的互動方面也花了心思:早在比賽消息公佈前,組委會便舉辦了一場“中馬”設計比賽,設計內容包括獎牌、路線、吉祥物等,還讓公眾投票決定得獎設計。過程中雖充滿“貓膩”,但不失為與民眾互動的一種嘗試;此外,“官微”自從10月啟用以來,幾乎每天都有更新,內容涵蓋報名資訊、官方發佈、訓練營活動、備戰“貼士”、獎牌展示、乃至景點、美食、天氣等方方面面。如此高密度的互動,是另外幾場關注比賽(尤其是澳門馬拉松)無法比擬的。
《中山日報》頭版刋登了組委會的感謝信,並附錄了每一位志願者的姓名
我被震撼到了

除此以外,在賽道設計、醫療保障、氣氛組織等方面,都看得出是下過了苦功。這從下文的介紹中,讀者們將會感受得到。

【起跑線上】

比賽前夜的興奮在所難免,很難奢求睡足八小時。設好05:30的鬧鐘,結果05:00就醒來了,感受是心律齊緩、精神充沛,雙腿稍有些緊,但沒有抽筋。對於“跑馬”來說,已經是很理想的狀態了。

天氣堪稱完美。前一天的綿綿陰雨霽止了,地面也已乾透。06:15出門時,天還沒亮,透露着“空山新雨後”的晶凝,讓人想起三清山上的絕美雲霞;隨着陽光破曉而出,巍峨聳立的孫文雕像背後,呈現出一片藍天白雲,光看已經賞心悅目。12℃的氣溫對“跑馬”來說也是恰到好處,剛出門覺得有點冷,可是經過半小時的步程,到了起點,還未開始熱身,已經可以把保暖衣物脫掉了。
天氣堪稱完美

起點處的志願者不算少,指示牌卻仍和昨天的領物處一樣嚴重不足。在筆者隨波逐流地穿越廣場、來到全馬選手的存包區,一路上竟未看見任何指示牌,檢錄處、洗手間、存包區、更衣室...統統沒有。其實只要在合理位置安放幾幅指示牌,志願者的投入便可減省不少,現場也相信會更有秩序。

而且志願者也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例如,儘管起點處的流動洗手間數量相當充裕,大部分人(包括筆者)卻集中在開頭的那一排洗手間排隊,隨後的兩、三排則無人問津。雖然排隊輪候的時間也就5~10分鐘,可要是能派個志願者做好分流工作,這5~10分鐘也大可省去。

總算到了廣場末端的半馬存包區,這是筆者第一次在境外比賽中享用存包服務(以往兩次都是受歧視的10k比賽),也是第一次參加“起點≠終點”的比賽,所以這個“存包區”也讓筆者開了眼界:一邊是一排臨時雨棚搭成的更衣區,稍遠處則有兩頂嚴嚴密密的帳篷,外面由兩名女性志願者把守着,那是女生專用的更衣室;另一側的馬路上,則停泊着一排破破舊舊的大貨車,由車下的志願者核對號碼布後,再遞給貨車貨倉裡的人員。這就是半馬的“流動存包區”了。

儘管前面稍有不足,不過“中馬”的分時、分槍起跑,應該算得上全國領先。四個項目的起跑區都有鐵馬圍封,各入口由志願者嚴格把關放行,然後全半馬、10K、歡樂跑分成三槍起跑,每槍相隔15分鐘。執行之有效,從一張航拍圖就可以看得出來:
全馬、半馬起跑區嚴格分開

【跑在中山城】

07:30,比賽開始!競賽規則上說了,按淨成績計算排名,所以通過計時地氈前,大家都不必爭先恐後。筆者通過起點時,大鐘顯示的時間約是3分7秒,“廈馬”那經典的18分鐘沒有重演,某程度上亦反映了漫漫前路不會特別擁擠。

果然,跑了大概2km,剛剛過了中山三路隧道入口、車道剛剛變寬,便基本能按照自己的速度奔跑了。2km里程牌正對着一座BRT車站,我抬頭一看,居然正是最熟悉的“利和廣場”站,也就是下榻酒店樓下的車站--原來酒店與起點孫文紀念公園之間,距離恰恰才2km;這2km的路程,步行竟要花去整整30分鐘!

起跑後筆者還特地留意了一次性雨衣的情況。從組委會宣告發放一次性雨衣的那一刻開始,筆者便心覺不妙。儘管很貼心,可兩年前珠海馬拉松那條1km的“雨衣帶”卻仍歷歷在目,這次組委會主動發放雨衣,豈不是推波助瀾?畢竟國人的素質尚參差不齊啊!結果呢?隨手丟棄的雨衣,一路上我只看到一件,跑手經過,莫不向它投下厭惡的目光。

3~5km應屬“中馬”的精華路段,賽道兩旁是清一色的南洋風格建築,尤以西山寺、博物館、以及孫文西路上整整齊齊的兩排樓房最為耀眼;每幢騎樓上都插上了國旗,紅旗飄揚、燈籠高掛,恍如節日盛典;除了文物建築外,當局對於非物質文化的展示同樣煞費苦心,選手所到之處,或龍獅共舞、或鑼鼓喧天、或醉龍游弋,一派嶺南風情。
孫文西路一帶的南洋建築(攝於賽後)

氣氛熱烈,組委會的精心策劃固不可少,一路上的熱情民眾同樣功不可沒。可貴的是,市民的熱情並不完全是組織出來的,不少市民發自內心地對馬拉松感到好奇。在我跑完回酒店的路上,途人莫不對我這個完賽者以及我頸上的完賽獎牌懷有敬意,兩位長者甚至張口把我攔下,只為仔細欣賞獎牌,一位路人見狀也停了下來,打聽着報名費等資訊,最後更在徵得我同意後給獎牌拍了照,說是要“拍給家裡孩子看”。

回到比賽。第一個水站設於岐江彼岸的西區,為了超越更多人以保前路暢通,筆者策略性地跳過了5km水站,代價是隨後的每2.5km都只能乖乖進站。綜觀整場比賽,水站的佈置都很不錯,桌子很多,水杯、飲料分佈均勻,還有志願者分流提示,所以進站出站皆暢通無阻;就連賽道上的棄置水杯也不算太多,多數人都會自覺扔進設在水站裡的垃圾箱,我甚至聽到志願者溫馨提示:“扔在地上就可以了”。或許是優越的環境有利於發揮,筆者的取水技術似乎也突飛猛進。

從第3km開始,我便發現自己超速了,比原訂的上限配速5:00/km還要快,可究竟快了多少?6km時首次有了概念:儘管初段經歷了無可避免的擁堵,首6km的耗時也才29分鐘左右,比原先設想的還快了足足一分鐘。這讓筆者陷入矛盾:一方面因為成績突破而竊喜,另一方面又擔心能否堅持到底。比賽還不到1/3,現在超速無疑過於魯莽,“前面有多慢,後面就有多快”,此乃組委會一直宣揚的觀點。

控速與超速的博弈還將持續下去。7.5km,中山一橋上,一位全馬跑手發現自己被跑半馬的後來居上,驚呼:“哇,怎麼半馬的都追上來了?”半馬跑手回應道:“半馬算甚麼,我們都是跑140的。”話語中帶着開玩笑的口吻,卻道出了筆者彼刻秘而不宣的野心,按目前的節奏,140(1小時40分)真不是痴人說夢。要知道,隊長L君為了達成此目標,已經付出了受傷的代價,自己這次卻竟“得來全不費功夫”。

【博愛路馬拉松】

通常遇上成績大躍進的情況,首先想到的便是“賽道是否缺斤短兩了?”可是從第9km“博愛路馬拉松”伊始,145兔子便進入了視線範圍,正精確無誤地示範着5:00/km的配速。145已經是始料不及的好成績,既然自己一直壓不住速度,那麼跟着兔子平安完賽也是不錯的決定。可是彼時筆者正值“跑High了”的狀態,跟了還不到100m,便又提速甩走了他。

如果說兔子的配速還可能存在人為誤差,GPS的測量則應該是準確可靠的。從第10km至第15km,GPS的報數聲可謂此起彼落,而每一次報數,都證實了賽會的丈量是準確、甚至是偏長的。最誇張的一次,過了13km里程牌才剛剛一、二百米,右前方就有一部手機說道:“您已經跑了14公里...”至此,對於距離的質疑大抵可蓋棺定論。
我...

之所以說是“博愛路馬拉松”,是因為半馬從9km至21km的足足12km(那是超過一半的距離啊!),都將在這條中山市的東西大動脈上舉行,其間沒有彎道,只有一個折返點。或許是隔着綠化帶的緣故,這裡的圍觀群眾並不多,氣氛明顯比前半程冷清一些。當然,舞獅和武術表演這裡會繼續奉上。

“博愛路馬拉松”的另一大特點是接二連三的坡道。從組委會賽前發放的海拔圖便可看出,比賽將要從博愛路上的一個個下沉隧道中穿行,每個坡雖然都難度不大,但疊加起來卻增添了變數。事前以為那將是一大挑戰,事後卻要對此心存感激--要不是連續坡度帶來了不斷的新鮮感與技術變換,在一條筆直道路上跑一個小時該是何等無聊。

半馬、全馬在16km附近分了叉,半馬由此處折返奔向終點,全馬則直行繼續漫漫征途。自從南京馬拉松“出事”以後,賽道指示牌的設計也開始引起關注。“中馬”的賽道指示牌,雖然不像“南馬”那般奇葩,卻依然未盡人意:箭頭雖清晰,但字體不夠大,英文字更是小得可憐,廣播也只有普通話的。但願參加這場“國際馬拉松”的46位外籍選手一切順利吧......

折返點轉得流暢而一氣呵成。一旁的女志願者用普通話喊道:“加油!衝!”我卻心想:靠!這個關頭怎能喊“衝”呢?就因為這最後一衝,最近幾年都死多少人了。於是筆者略帶教育的意味,用廣東話回應:“唔好衝吖。”小小的片段,卻反映了“中馬”志願者熱情有餘、培訓不足。
比賽路線圖(圖文無關)

全、半馬分道揚鑣後,路上剩下的選手已寥寥無幾,觀眾亦不多,僅餘沿途的志願者和表演者為我們打氣。18km附近,一位大媽停下手中的腰鼓,對我前方那位嬌小女生說:“你是第11個女孩,加油!”嗯,如果筆者變了性,那麼此刻已經與獎金非常接近了。也就在這附近,筆者總算遇上了傳說中的噴淋站,體驗的結論是:水霧有股塑膠的氣味!

除此之外,一路上就只剩下跑手之間的互相激勵。不論是開始提速衝刺的、還是已經跑崩掉速的,能夠在這個時間跑完這段距離的,都一定經受了長年累月的認真訓練,所以,跑手之間都有着惺惺相惜的默契,每一次超越與被超越,都會互相送上一聲“加油”。

【終點:未完待續】

前面說“志願者熱情有餘、培訓不足”,倒也不能一概而論。從最後一個下沉隧道出來、準備轉入最後一個彎道的地方,就守着一位醫療志願者,提醒着每一位跑手“調整呼吸”。這些年參加過的為數不多的比賽裡,這是頭一回聽到“加油”以外的不同聲音。

我努力壓抑住衝刺的衝動,聽從志願者的建議調整呼吸。終點在望,現場的指示卻再一次令人暈頭轉向--跑道被鐵馬攔成兩半,沒有任何指示牌,幾個半馬跑手便都沿直線跑在左側,準備衝線之際,旁邊的一把聲音突然把選手們叫住了:“你們靠右邊!”

專注的跑手們莫不怔住了,其中一人終於忍不住開口問:“還要跑多久?”

“已經到了,辛苦了。”工作人員回答。

對,已經到了,沒有終點拱門,但計時地氈已經踩過了。我接受了工作人員掛上的獎牌,依次領取了三件完賽補給:一瓶水、一瓶脈動、一份肉鬆餅乾,然後史無前例地走進醫療站噴了藥--從第17km開始,左腳掌便一直受着水泡的折磨,只怪自己弄巧反拙,賽前往腳趾上的水泡印貼了膠布,結果鬆脫的膠布反而磨破了腳,多麼諷刺!

在距離終點不遠處的Expo會場上,“我完成了21公里”的展板周圍,照例圍着一大批拍照的人--這樣的展板一共兩幅,贊助商那幅較穩固,也較精美;賽會那幅則疑似抵受不住直升機的氣流,倒在了地上。

然而筆者已經不滿足於“跑完21公里”了,那是我每星期的例行公事。大幅刷新了PB,才是中山馬拉松上獲得的最大滿足。1:40:40的成績,也算是無愧於“虎走”這雙神鞋。

“中馬”完滿結束了,我的賽季卻未完待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