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7

廣州半馬之旅記(上)

行之後難得病了一場,錯過了寫遊記的最佳時機,故一切只能從簡了。既然“廣馬”是本次行程的主角,那就先從“廣馬”說起。



【廣州馬拉松】

轉眼間“三連半馬”就收官戰罷了,成績是一場慢過一場,氣溫則是一場高過一場,這兩個趨勢在我看來都並不尋常。當然,以氣候反常作為跑得慢的藉辭,大概是可以搪塞過去的。外國學者作過研究,最適合“跑馬”的溫度大約是5~10℃;而不論跑手水平高低,氣溫都是影響成績的最重要因素,而且水平較低的選手所受影響更顯著;以全馬300水平的選手為例,氣溫每上升5℃,完賽成績約要增加3.2%......

觀乎連續三週的比賽,“中馬”的PB差不多是在最適合溫度裡跑出的;“澳馬”比賽日溫度稍高,但至少清晨起跑避開了炙熱的陽光;至於廣州馬拉松,雖然已經十二月中,從賽前一天的博覽會場,仍能感受到“廣馬”的“熱度”,廣闊的南廣場毫無遮掩地曝曬着,派發號碼布的大帳篷更是密不透風、悶熱難當;而比賽結束後,完賽包裡的大毛巾竟不是裹身保暖用的,而被我用來遮掩頭部、預防中暑。一位接受現場訪問的大連女生感受最深:家鄉已是零下幾度的林海雪原,這邊則仍是零上20度的南國風光。

算起來,“廣馬”比“中馬”慢了約7%,溫度則高了10℃左右,數值上幾乎是脗合的。

但筆者明白,這一回,其他因素的影響更甚於天氣。就在比賽前夜,我經受了恐怕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失眠,儘管10時便早早躺下,翻來覆去卻只淺睡了兩覺,每次不超過兩小時。這已不是影響發揮的問題,隨時危及性命,要不是念及精美奬牌和難能可貴的中籤機會,我寧可臨陣退縮。休息的時光在輾轉反側間流逝,比賽目標亦隨之一降再降,到最後,只要平安完賽、拿到獎牌,我便心滿意足了。
精美的完賽獎牌(攝於賽後)
疲勞和訓練的差異同樣不容忽視。兩場大幅PB的半馬跑下來,已經有點身心俱疲了,尤其“澳馬”,跑下來大腿竟痠了兩天。另一方面,“中馬”發生在我從“Yasso 800s”訓練“畢業”後的第10天,自己摸索出來的近似“FIRST訓練”的課表也剛好圓滿完成,身體配置正處於顛峰狀態;“廣馬”則與最近一次的速度訓練相隔了24天之久,期間只在每場比賽間插入一場12km配速跑,最大攝氧量的水平說不定已有所下降。

當然,客觀條件也不盡相同。“廣馬”的全、半程人數足有20000人,比另外兩場賽事之和還要多出將近70%,擁堵是預料之中的。

擁堵反映在三方面。其一是賽前的交通:“廣馬”的交通安排有點體貼過頭了,不僅提前了地鐵首班車的開出時間、讓選手和工作人員免費乘搭地鐵和有軌電車,還在比賽前夕發出短信,建議大家從B1出口出站。結果呢?數萬選手同一時間蜂擁而至,一個B1出口根本招架不住。當初還不如別建議。
B1出口的墟冚情景

第二個指標是從起跑區到起點拱門所花的時間。“廈馬”那經典的18分鐘被我老生常談,“中馬”、“澳馬”則舒適得多,“廣馬”呢?居然與“廈馬”不遑多讓,我記下來的時間是16分44秒。不過這當中亦有我的個人因素,以下還會提及。

其三是賽道的擁擠。以往參加過的一切比賽,即使是“18分鐘”的“廈馬”,堵塞也就集中在起跑初段,跑着跑着便漸漸寬鬆,臨近終點時周圍的人往往寥寥無幾。“廣馬”卻刷新了我的認知:前面3km,人多得連賽道邊上的里程牌都看不見;將近7km都還拉不開距離,到了車坡南一帶,道路收窄,賽道重新變得像起點般犘肩接踵,我甚至懷疑自己報的是公益金百萬行,只是換了個場合罷了;一直到了獵德大橋前後,賽程已經過半,才總算跑得開--也僅僅是“跑得開”而已,前前後後仍滿是攢動的人頭。
這是半馬最後一個折返點,離終點大約只剩1km了,半馬、全馬也已分家。可見賽道上仍很多人
然而凡此種種依然無損筆者的感受。放下期望,讓我更有心情享受比賽;賽道擁堵,則更添參與其中的氣氛。

沒有了目標成績的壓力,我不必再嚴肅跑步,可以在穿過起點拱門前,停在賽道一旁掏出手機拍照;不用再在起跑區左穿右插,寧可翻越一旁高高的水馬上廁所去--本來是打算開跑後再作打算,可是等待起跑的過程過於漫長,以至隊伍才剛剛起動尿意便再次來襲;以往每到一幅里程牌時,我都要檢查一下手錶,計算上一公里的配速,可在“廣馬”的21km裡,這個動作一次都沒有發生過;跑在獵德大橋時,我甚至差點停下腳步、讓現場觀眾幫我拍照--不少跑手正是這樣做的,不過想想還是算了,認真點吧!

“廣馬”的氣氛自然是無可挑剔。賽前一天的博覽會就辦得很好,每個攤位都經過精心佈置,稍有遺憾的是廣場有點過於空曠,沒能把熱情聚集起來。比賽日,熱情的觀眾從頭到尾站滿在整條賽道兩側,而不僅僅是起終點附近,不少觀眾還自發供應着水、香蕉等“私補”;下了獵德大橋,氣氛之熱烈,讓我以為這邊海珠區的群眾是因為總算等到我們的到來而沸騰。我與場邊兩位孩子擊了掌,然後發自內心地笑了。
博覽會上的特步攤位。佈板上寫了每一位全馬跑手的名字,六個大字則由跑者的留言拼成

除了觀眾,氣氛還來自並肩作戰的無數跑友。獵德大橋上,前面一位選手突然興奮地騰空而起,害我收掣不及“追尾”撞上,原來他是在攝影鏡頭前“擺pose”,我們都尷尬地互相道了歉,然後互相打氣,一笑泯恩仇;第17km,換做其他比賽,早已是形身影隻、孤身一人的時候了,“廣馬”賽道上卻依然人聲鼎沸,磨碟沙隧道內,亢奮的跑手們整齊劃一地叫喊着激勵的口號,咆哮聲在隧道的四壁間迴盪着、震撼着我的肺腑、刺激着內啡肽和腎上腺素的噴發。

不僅讓人開心跑,“廣馬”還讓人放心跑。“中馬”賽道上,我第一次聽到“加油”以外的不同聲音,“廣馬”則一路充斥着這個論調--沿路都放着警示牌,提醒參賽者“注意身體狀況”、“安全第一”等等,第18km處更有“心血管疾病高發區域”的提示。沿途的醫師跑者、醫療志願者以及流動AED也是隨處可見,一個個堅守着崗位、注視着比賽,沒有一個會喊參賽者“加油!衝!”場邊的醫療志願者還是一幅幅“人肉里程牌”,他們的衣服上都寫着18.7、19.4、20.5...這樣的數字,比賽末段,每個數字對於選手都是莫名的鼓舞。

最終完賽成績定格在01:47:50,比前兩場比賽分別慢了約6~7分鐘,成績平平,過程則輕鬆愉快,心臟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平安完賽”的目標總算達成了。另一個收穫,就是把上星期關於“水站”的疑團解開了:廣州的補給站,大部分還真是放在賽道的右側,不過也有例外,其中一個站更分列於賽道兩側,左邊放飲料、右邊放水。我往左邊的桌子靠去,端起紙杯,嘗試用左手喝一口,結果弄得滿身狼狽;把杯子交到右手,果然就順暢多了。
平安完賽
除了比賽本身,“廣馬”的“售後服務”亦可圈可點。就如天河南廣場,半馬終點“廣州國際會展中心”也舉辦着一場博覽會,當然缺點也如出一轍--地方太寬敞,以致氣氛不夠熱烈。一些拍攝佈景排着長長的隊,另一些攤位則門可羅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獎牌刻名的攤位,雖然官方微信號早就有所提及,我卻是看到獎牌上的空白欄位才想到了它。刻名費用20元,事後想起來挺不值的,可我從五年前的“迷馬跑渣”,跑到今天才總算有第一面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獎牌,區區20元也就不足掛齒了。現場所見,像我一樣腦子一熱的人不在少數,有人甚至把預備用來“打的”的錢都獻給了刻名的奸商......

馬拉松比賽曲終人散,餘溫卻久久不散。組委會精心策劃、在全市多地同時舉行的“廣馬音樂嘉年華”,熾熱的電音一直持續到夜幕低垂。

比賽翌日,兩星期前的“中馬”組委會在《中山日報》全版刊登了志願者名單,而“廣馬”則以另一種方式感動跑手:12月12日的《廣州日報》上刊登了“廣馬英雄榜”,將所有全馬完賽選手的姓名、完賽成績與排名一一列出。

(上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