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2

珠海騎遊記

秋過了,重陽還會遠嗎?為了響應重陽節的登高習俗,民政總署每年重陽前後都會組織登高活動。105日,筆者把活動通告貼到推特上,結果一如既往地沒有回應。

時值秋高氣爽好時節,筆者不想像去年一樣,跟一大群陌生人去郊遊了。於是靈光一閃,想到了自五月開通以來便一直賦閒的珠海單車卡。“到珠海騎車去!”沒怎麼作過準備研究,這個想法便化為了現實。

1018日,也就是民署舉辦登高活動當天,筆者形單影隻地出發了。因為是第一次騎遊珠海,謹作此文以茲紀念。
去程
回程

【沒有情侶,隻身騎遊情侶路】

如同廈門的環島路,珠海情侶路也是一條備受推崇的沿海騎行路線。在浪漫的情侶路上,在斑駁的棕櫚樹影下,騎着單車、吹着海風、聽着濤聲,遠觀珠澳繁華氣象,近察海鳥自在飛翔,何等寫意!

然而遊記未必會披露在情侶路上騎行的真正體驗:陽光毒辣、樹影稀疏,幸好有颯颯涼風從海面送來,不致讓人覺得炎熱;煙霞籠罩,天色、遠景皆一片矇矓;可是最深刻的還是一個“抖”字:筆者最初騎在紅磚砌成廣東綠道上,已經抖得很厲害了;到了海灣驛站(綠道沿線分佈着眾多“驛站”,都是單層的木房子,設有咖啡座、洗手間、單車架等,相當於高速公路上的服務站),綠道似乎繞到了雲深不知處。為了親近大海,筆者便轉入右邊鋪着麻石地磚的行人單車徑──真是抖得蛋都碎了。無可奈何,只好違返交通規則,越過單車徑的黃線,沿護欄下相對平滑的水泥帶而行。難得還有人不辭勞苦,在這樣的路面上穿着薄底跑鞋緩跑鍛鍊。一趟跑下來,膝蓋該短壽幾年吧?
沿謢欄下相對平滑的水泥帶而行...

無論如何,單就景色而論,情侶路還是無負眾望的。

隨着礁石灘的漸漸消散,潮水由最初清脆的拍岸聲,轉化成深沉的暗湧聲。至此筆者開始羨慕珠海市民,至今仍保留着如此迷人的海岸線,仍能體會海洋的變幻莫測。反觀隔海相望的澳門,雖說也是三面環海的半島,還擁有兩座海島,然而除了每年春夏的濕熱氣候,幾乎感受不到甚麼海洋氣息──黑沙環已淪為生人勿近的臭水溝,長年養着污水、濁水,A區填海完成後恐怕還將變本加厲;內港則更被填得一塌糊塗,雖說是海,寬度還不如許多內地城市的河道,乃至連官媒亦已悄然改口,將橫渡十字門水道、連接橫琴澳大的海底隧道呼為“河隧”。

第一段的景觀以施工中的港珠澳大橋為主。而從老遠還可以看見,在恢宏壯觀的港珠澳大橋前方,還立着另一座跨海長虹,兩橋在平靜的伶仃洋上並駕齊驅,猶如雙龍戲珠。從路牌所見,前面那座橋名曰“施工便道”,便道入口處設了座臨時哨崗。每天,數之不盡的工程車經取此道前往口岸人工島,使人工島滄海桑田。看看珠海在港澳珠大橋的施工、連接配套、人工島建設方面的雷厲風行,再看看澳門的不緊不慢,再看看香港那無休止的環評、訴訟,不得不說,某某制度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其優越性的。
施工便道

儘管如此,某某制度在民主人權方面,確實仍是不敢恭維。沒錯,從單車徑這樣的細枝末節,已經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正如前波哥大市長Enrique Peñalosa所說:“One symbol of lack of democracy is to have cars parked on the sidewalk.(缺乏民主的標誌之一,就是有汽車停泊在人行道上。)”。Peñalosa先生在推動綠色出行方面不遺餘力,堪稱交通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的其他著名言論包括:
An advanced city is not a place where the poor move about in cars, rather it’s where even the rich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一座發達城市,不是連窮人都開得起車的地方;相反,那應當是連有錢人都乘坐公交的地方。 
A bikeway is a symbol that shows that a citizen on a $30 bicycle is equally important as a citizen on a $30,000 car.單車徑是一個象徵,表明騎着30美元單車的市民,能夠與開着30,000美元汽車的人受到同樣重視。 
We cannot continue to deceive ourselves thinking that to paint a little line on a road is a bike way. A bicycle way that is not safe for an 8-year old is not a bicycle way.我們不能繼續矇騙自己,認為在馬路上隨便畫根線,就算是單車徑。一條無法讓八歲小孩安全出行的單車徑,都稱不上是單車徑。

言歸正傳,筆者是如何從珠海單車徑體察出人權狀況的呢?這還要回頭再說“施工便道”。漸行漸近,沿海岸而建的情侶路單車徑分明被便道欄腰截斷,然而出於信任,筆者還是決定跟隨地上的線條,一直駛至盡頭。艹,沿着地上的指示還真駛不過去!施工便道從設計施工到落成使用都過去多久了,這都不把單車徑改一下,當局的漠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過了便道,重回岸邊,景象換成了海港風情:石頭堆成了一道窄窄的防波堤,末端聳立着一座低矮的燈塔;客輪正緩緩入港,發出低鳴的汽笛聲。不看地圖也知道,不遠處停滿客輪的地方便是九洲港碼頭了。這也意味着,為了繞過碼頭,筆者不得不再次駛離海岸。而這次繞行,也成了整趟行程中感受最差的一段:街道狹窄,單車徑只好與本已擠迫的人行道共用,人車爭路、險象環生,不時還要躲避人行道上的電線桿;道路兩旁的圍牆之內,或貨櫃堆積、或地盤施工,適逢一輛運沙車呼嘯而過,駛入其中一座地盤,揚起的塵土經久不散。
九洲港口岸(照得真差>﹏<)

45分鐘過去了,按筆者原先的推測,這時應當抵達北端的目的地──野狸島。而此時右方的海面上確實出現了一座海島,一座拱橋連接着海島與大陸。然而那並不是野狸島,根據地圖,那座島叫做橫山島,與目的地還有一大段距離呢!至此筆者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頭:要不到這島上繞一圈,然後調頭回去算了。只是念頭最終沒有實現,主觀上筆者不希望打亂下午的行程,客觀上那座拱橋根本還未修好。再一次,沿岸的單車徑被橋樑攔截,而且這次情況更糟糕──單車徑的黃線隨重鋪過的地磚變得支離破碎,盡頭附近不僅沒有斜坡把單車徑引向馬路,而且人行道都還沒灌漿,騎客至此,不得不拖着沉重的單車,穿過腳下的一道道壕溝。

繞過橫山島大橋、繞過九洲機場,眼界便豁然開朗,遊客也漸漸增多。海濱浴場雖然禁止單車進入,然而透過匆匆一瞥,還是能感受到海灘上的熱烈氣氛。翻過海灘盡頭的岬角,映入眼簾的便是城市地標“珠海漁女”,周邊的麻石路面上遊人如鰂,單車寸步難移;不知何時,路面上的單車線亦鬼使神差地挪到馬路上──在整條情侶路最彎急路窄的一段,卻居然要冒險把單車開上大馬路,這再一次證明“為人民服務”只是紙上談兵。


隨後的路線則更熟悉了。雖已人去樓空、盛況不再,可當看見草坪上的兩座風車時,筆者還是一眼就認了出來,那是海濱公園、是去年珠海馬拉松10公里比賽的終點。上次踏足這段路時,已經是 “靠意志來完成比賽”的階段,望穿秋水只盼終點出現;這次則騎着單車、輕鬆出行,2公里的路程,漫不經意就過去了。不同的除了心情,還有景觀。去年一片開闊的海面,現在卻堆起了一條平整的沙帶。此地名謂“香爐灣”,熱火朝天進行着的是香爐灣沙灘修復工程。據說在80年代,這裡曾是深受市民愛戴的泳灘,後來為了開闢情侶路,便犧牲了沙灘。現在,珠海政府不惜工本,希望將黃金海灘的美景重現人前。

香爐灣沙灘走到盡頭,終於看見野狸島的“名亭公園”牌坊了。起初還擔心單車能否進島、騎車是否安全,事實證明筆者多慮了:毋須交通指示牌,看到牌坊下密密麻麻的樁柱,便明白單車不僅可以上島,而且在島的大部分區域,那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少了汽車,多了綠樹,單車徑、人行道涇渭分明,讓野狸島成為更勝情侶路的騎遊勝地。既有一家大小在草坪上放風筝,也有三五知已鑽進山林尋野趣,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野狸島,讚一個!


之所以不說單車是“全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因為島嶼北端仍有部分區域准許汽車通行。從前說起野狸島,唯一的印象便是高檔食府“得月舫”;現在,得月舫旁的新填海區,還多了兩隻平地而起的巨型扇貝,成為野狸島、以至珠海市的全新地標。那是珠海歌劇院,工程還沒完成,但外包的棚架均已拆除,露出的乳白色貝殼格外搶眼。為了讓食客開車前往得月舫,也為了讓工程車往返歌劇院地盤,在“名亭公園”石拱橋的北面,還建了一座臨時鋼鐵棧橋,專供汽車使用。每當汽車駛過,棧橋便鏗鏘作響。幸好,島上有圍板將機動車輛嚴密分隔,不至破壞其他區域的安逸氣氛。
施工中的珠海歌劇院

【海濱公園,體會“水是生命之源”】

行程的下一站是海濱公園,本來原路折返就可以了,可是作為奉公守法好公民,筆者還是決定橫過馬路、靠右行駛。本以為一切波瀾不驚,可是來到一處路口時,地上的線條卻讓筆者摸不着頭腦,適逢幾個身穿緊身衣、騎着越野車的專業騎手拍馬趕至,慌不擇路下,便尾隨他們轉入路口。結果迎接眾人的是又長又陡斜路,缺乏上坡經驗的筆者,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挑戰,差點要 棄車而逃 下來推車……以後再也不說自己會騎車了。

斜坡的盡頭是海濱路,石景山公園就在馬路對面。石景山是珠海市民登高覽勝的熱門地點,以酷似各種飛禽走獸的怪石聞名,因而得名“石景山”;站在海拔148米的山頂,不僅可以俯瞰珠海景色,在晴朗的日子甚至能遠眺港澳。除了自然的湖光山色外,不得不提的還有世界第一條、全長630米的管軌式滑道,遊客可乘坐刺激的山地衝鋒車,從山頂直衝下山。這次因為行程倉卒沒有上山,日後值得找個天朗氣清的好日子來走走。

過了石景山公園,左方先後出現了公共自行車站和公交車站各一座。雖然未經仔細考究,感覺上那正是去年長跑比賽結束後乘車疏散的公交站──這意味着目的地或已近在咫尺了。正當筆者糾結着應否調頭還車,前方又及時冒出了另一座自行車站,站牌上白紙黑字寫着“海濱公園西門”。經過逾1.5小時的“暴騎”,總算踩上海濱公園那柔軟舒適的綠茵,剛想一如既往地感慨一聲:“腳踏實地的感覺真好”,小腿卻立即提出抗議──畢竟昨天跑完17公里,還未來得及給它們按摩慰勞呢。

海濱公園的氣氛大致與野狸島無異,來者主要是一家大小共享天倫的當地人。筆者漫無目的地行走在綠野山林間,只有遊船項目吸引筆者駐足──要不是澳門黑沙水庫規定未滿五歲不得下船,掃了小外甥女的興,筆者才不屑於這裡的遊船。腳踏船、機動船、水上球等項目全都擠在小小的池塘裡,設施看上去有點年份了,收費也不比澳門便宜。加上正午已至,相比於逛公園,筆者此刻更惦記午餐,於是決定加快步伐。
海濱公園遊船池

當筆者正想登上觀景台,為“珠海漁女”拍張到此一遊照時,身體卻終於出狀況了。每吸進一口氣,喉嚨都會有痕癢、乾涸的感覺,那是身體缺水、甚至中暑的徵兆。每當在盛夏的烈日下跑畢10公里,都會有這種感覺。

筆者身上帶着一個400毫升的水壼,然而由於對騎行距離的錯判,這400毫升顯得杯水車薪。此時瓶裡只剩下不到100毫升的“救命水”了。環顧四周,離得最近的“水源”是“珠海漁女”停車場旁邊的土特產超市,雖然明知“景區宰客”是天朝的普遍現象,如此關頭,也只好“病急亂投醫”、進去看看再說。

景區商店果然是宰你沒商量,500毫升左右的“怡寶”礦泉水,售價是5元正,“冰露”礦泉水則是4元正。CTM的,超市裡的售價絕對不超過2元,這裡居然貴一倍不止。筆者用唇語祝福了商店早日倒閉,然後默默離開了──當然那大抵是筆者的美好願望而已,中國遊客貴在人傻錢多,看着“漁女”附近幾乎人手一瓶的“怡寶”,就知道這些商店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了。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寸步難移,“珠海漁女”不去也罷,還不如回頭看看海濱公園裡的小賣店,看看會否有良心一些。
放飛!(攝於海濱公園,圖文無關)

答案是否定的,儘管海濱公園的旅遊地位比不上“漁女”,然而“怡寶”礦泉水還是“公價”5元一瓶。一對情侶果斷從冰箱取出兩瓶,筆者則果斷出了門,再憤然喝下最後100毫升的“救命水”。

從東門又重新穿越回西門,路過的機動遊樂場,孩童時代來過或許不下十次,中學時代重臨舊地,一度頗有感觸,覺得所有機動遊戲都縮水變小了──其實不是它們變小了,只是自己長大了,父母也變老了。

可是這一回,拖着脫水的身體,筆者卻不想感觸甚麼了,只想徑直奔向西門。

總算出了西門,眼前所見,近處白色低矮的購物中心、遠處金瓦飛檐的仿古建築、購物中心騎樓上的酒樓、以至門前的一對大象,一切都似曾相識。然而這些都不重要,重點是商場頂上的巨型“家樂福”招牌。頓時有種得救的感覺。

超市裡沒看到散賣的500毫升“怡寶”,550的“農夫山泉”則只賣1.8/瓶,果真比景區便宜超過一半(其實也不便宜,記得當年“教超”才賣一元一瓶……這也難怪,畢竟人家“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從千島湖運到珠海,搬運成本跟當地直銷能一樣麼?)。筆者二話不說就拿了兩瓶,還沒出商場門口,便大口喝掉半瓶。只是喉嚨不適的感覺,卻一直持續到當天晚上。

【吉大書城,醉翁之意不在酒】

從海濱公園前往吉大書城的這一段,是筆者少數作了事先研究的路線。其實不僅為書,更為美食。珠海的漢堡王一共只有三家,兩家開在前山河彼岸的南屏,那邊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尚未建成;因此,要想騎自行車去享用小華堡(Whopper Jr.,國內譯名為“小皇堡”,出於習慣和某些原因,筆者還是稱之為“小華堡”),唯一的選擇便是緊鄰吉大書城的漢堡王。

在舒適的軟墊座椅上、在明亮的落地玻璃旁,筆者終於品嚐了友人筆下“完爆麥當勞”的薯條,更終於品嚐了朝思暮想的小華堡──醉翁之意不在酒,你懂的(好吧,其實在上海吃到的是“皇堡”Whopper,因為筆者當時受職員“老點”,說“小華堡”份量很小,其實那也跟麥當勞的“足三両”差不多了吧?!)。無論如何,美食本身還是讓人垂涎三尺的,“完爆麥當勞”絕非浪得虛名。
小華堡

吃罷,自然而然要逛一下隔壁的書城。在拱北文華書店開張前,吉大書城大概是珠澳兩地規模最大的書店之一,曾吸引眾多文青不遠萬里而來。只怪筆者本身文化不高,多年以來竟從未拜訪此地。

逛書店的樂趣之一,就是不時會尋獲以往“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愛書。這次找到的是B.格林的科普書《宇宙的琴弦》,筆者對弦論的全部認知,都來自這本書及其配套紀錄片,當中一些章節還是在杭州開往懷化的K539次列車上閱讀的。可惜因為借書期限已屆,最後一章一直無緣看完,在文華書店也一直苦尋無果。這次總算如願以償,有朝一日翻開此書時,除了玄裡玄乎的弦論外,字裡行間或許還能勾起火車旅程的美好回憶。

另一本則是最近才關注的,是村上春樹的“跑步經”《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甚麼》。最初聽說村上春樹是因為《1Q84》,那是對奧威爾名著《1984》的致敬之作,只是儘管筆者也對《1984》愛屋及烏,卻不曾計劃收藏一套《1Q84》,更不曾聽聞,原來村上大叔還是馬拉松高手(居然參加過多屆波士頓馬拉松,那可是最高水平的馬拉松比賽,一般人連參賽門檻都很難達到)。筆者在二樓的外國小說區兜兜轉轉,終於在村上大叔的專櫃找到此書。為免讓旁人誤以為筆者是見書就買買買的土豪,筆者便先拿起一本開了封的,一口氣把第一章讀完,讀到作者如何一度厭倦跑步,又如何在夏威夷的晴空下重新“認真跑步”;他說“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要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就行。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簡直一字不差地道出了筆者心聲。繼續讀下去,相信還將有更多共鳴吧?!
書城一隅(照得真差+1)

捧着兩本書,心滿意足地上了三樓,情景卻讓筆者“大開眼界”。三樓的面積要比二樓小,但還應該比澳門的任何一家書店都要大。然而整個樓層的書卻只有兩類,一類是外語,由字典、四六級托福、到職場英語、外語讀物,另一類是教輔,分成一個個小隔間,小學、初中、高中都自成一角,甚至連所謂的“幼兒”書架,擺放的也不過是《幼兒教育理論》之類的東西。中國教育的刻板,從這裡便可見一斑。

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座汗牛充棟的書庫,依然滿足不了一些 學生 家長 怪獸家長的需求。筆者行走其中,忽然一位中年男子把我叫住,點開了手機,問我從甚麼網站可以買到圖片中的教輔書。筆者心想,市面上那些教輔書,不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東拼西揍出來騙錢的麼?有必要指明這本那本麼?更深層次地講,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巧,難道只能從那本教輔書得到?當然,這些道理恐怕說了也不明白,筆者只淡淡回了聲“不清楚”,便懶得再跟他糾纏。

至此,珠海旅程便該曲終人散了。只怪筆者倉促出門,竟忘了把珠海公交卡帶在身上,既然如此,那就把騎遊進行到底,繼續騎車回澳。簡單看了地圖,沿景山路-水灣路一路向南,便可通回情侶南路。然而當筆者來到水灣路的最後一個路口、與南中國海僅一街相隔時,卻未發現任何過道設施。再一次,筆者又跟隨單車徑,右轉爬坡進入與情侶路平行的不知名小路;一直過了很久,才終於又回到岸邊。回頭一看,施工便道早已遠遠甩在身後,對岸的澳門景色已矇矓可見。

傍晚的海風帶着淡淡秋意,陽光不再灼熱迫人,海濱也比早上熱鬧不少。筆者沿最後一小段情侶路向南駛去,又發現了單車徑的一處不合理設計:這次“中槍”的是廣東綠道。顧名思義,綠道兩旁固然種滿了草甸和樹木;而有人工綠化的地方,當然就有自動灑水器。筆者來到時,灑水器剛剛灌溉完,綠道上仍留着斑斑水漬──要是灌溉時剛好有騎客在上,恐怕會落得一身狼狽吧?!
回到情侶路起點,對岸的澳門建築仿佛在提醒筆者:“明天準時上班!”
(全文完)

2 則留言:

  1. 我去年骑了一次
    https://cityrecluse.blogspot.com/2018/02/2018.html?m=1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