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2

如何將木樁固定在峭壁?【上】

定一隻固定的、水平放置、伸手可及、不可拆開、不可轉動的窟窿,以及幾件不會膨脹、不會變形、不發生化學反應的剛性物料(例如一根木柱),諸位是否認為,只要物料放得進去,就一定可以在不破壞“窟窿”及“剛性物料”的前提下,把物料重新完整地取出來?

認為是的話,今天介紹的簡單裝置,將讓諸位大開眼界。

雖說是裝置,其實簡單得很。“剛性物料”部分無非是一根木柱,截面可以是方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只要能塞進“窟窿”就可以了。為方便演示以下假設截面是正方形的。

不過木柱要稍微加工一下,在木柱隨便一處要切出一小塊,同樣可以是任何柱體,為了不讓畫面太沉悶,筆者便不再畫方柱,改畫成圓柱。切出來的小塊要稍加打磨,使其直徑略小於木柱上留下的孔洞,以便小塊自由進出該孔洞。

“剛性物料”構造如下圖所示,藍色代表木柱,紅色代表切出的小塊。
木柱構造圖

接下來是“窟窿”部分,姑且想像成山崖峭壁上刻鑿的洞。設計也並不複雜,也設定成截面是正方形的,邊長比木柱的截面略大一點,以便木柱插入其中。不過筆者要做個小手腳--“窟窿”底壁要再鑿個小坑,形狀、位置均與“木柱”上的的孔洞相仿,不用太深,也不能太深。“窟窿”構造如下圖所示。
“窟窿”構造圖

然後,把“小木塊”塞到木柱的孔洞中,再將孔洞朝下插進窟窿裡,情況會怎樣呢?木柱還能順利拔出來嗎?
木柱插入窟窿示意圖

相信諸位讀者已經預計得到,隨着木柱繼續進入,當木柱上的“孔洞”剛好與窟窿裡的“小坑”重合時,“小木塊”受到重力的作用,便會自動卡在“小坑”裡。這樣,整根木柱就動彈不得了。要想完好無損地把木柱拔出來,除非把整座山倒過來,否則只能鑿開窟窿、或者鋸開木柱了。
“小木塊”掉入“小坑”裡,把整根木柱卡住
<題外話>

不過筆者又想到另一方法,就是從窟窿的縫隙裡灌密度大的液體,讓液體注入窟窿裡的“小坑”,讓“小木塊”浮起來。水估計不行,因為木塊雖能浮於水面,還是有一定的“吃水深度”的;換成水銀有機會成功。

具體:
浮力=液體密度 x 重力加速度 x 排出液體體積
   液體密度 x 重力加速度 x “小坑”截面面積 x “吃水深度”;
木塊重力=木塊密度 x 木塊體積 x 重力加速度
    =木塊密度 x 木塊截面面積(約等於“小坑”截面面積) x 木塊高度 x 重力加速度。

當浮力=木塊重力,約簡後得:
液體密度 x “吃水深度” ~= 木塊密度 x 木塊高度。
“吃水深度” ~= 木塊密度 x 木塊高度 / 液體密度。

理論上不論使用任何液體都有一定的“吃水深度”,然而當液體密度很大時,“吃水深度”將相當接近於0;加上水銀的“不浸潤”現象(不知是否適用?),因為筆者差測,往裡面灌水銀後,木柱是有機會拔出的。

</題外話>

以上如此聰明的裝置,當然不是筆者自己發明的。話說筆者去年在珠海“開房”期間,電視上剛好播放着關於棧道修建的節目。作為上過華山長空棧道的人,筆者自然饒有興致地收看起來。原來,古人修建棧道時,就是採取以上的技巧,讓一根根木樁固定在峭壁上。當時除了感嘆先人的智慧外,卻並沒有太深入的想法。直到近日終於又回想起這套裝置時,筆者才決定畫下圖紙、寫成文章,以供日後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