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9

2015半程馬拉松之旅

年的澳門國際馬拉松,是筆者連續第四次參加比賽了,也是準備最充分的一次。不僅大致完成了訓練計劃,還仔細研究了(甚至現場視察了)比賽路線、記住了各水站的位置、精心制訂了補給策略,甚至在賽前兩週開始調整飲食結構及作息時間。如此隆重其事對待一場比賽,以往好像還不曾試過。
本以為萬無一失,可這畢竟是首次越級挑戰半程馬拉松,難度、心理壓力都不可同日而語。雖說“大致完成了訓練計劃”,可是筆者心知肚明,“每週一練”對半程馬拉松並不足夠;儘管訓練場上已成功拉練過兩個半程,但正式比賽畢竟有長達8公里的“兩橋兩隧”,對於缺乏上下坡練習的筆者而言,多少有所顧慮;更甚者,就在比賽前夕,深圳馬拉松賽場上再次傳來噩耗,讓僅餘的士氣都灰飛煙滅。

半馬、終點前、年輕跑手,這些儼然成了近兩年中國馬拉松猝死個案的“標配”,讓初嘗半馬的筆者忐忑不安。口口聲聲對友人說“不吉利的事情不要想”,自己卻是滿腦子的胡思亂想。於是乎,比賽前夕,又是一個無眠之夜。雖然晚上8點便早早上了床,卻始終半睡半醒、輾轉反側,無法深度睡眠--不僅心神不定,就連身體也似乎劇烈燃燒着,渾身發熱、心跳加速......

12月6日,比賽日,天氣預報指初時有雨、6級北風、最低氣溫12度。我躺在床上,感受着窗外冰冷的空氣、聽着淅瀝的雨聲,天氣預報的內容一一得以證實。急劇的天氣轉變顯然是一大挑戰,筆者臨時決定重施去年珠海馬拉松的故技,穿兩件運動服比賽。對此決定,參加全馬的隊長不屑一顧,堅持以單薄的背心應戰;我卻始終認為,兩層衣服是整場比賽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03:58,老爸搶在鬧鐘響起前把我叫醒。幸好是叫醒的,而不是本來就醒着的,這樣,儘管睡眠時間和質量都不敢恭維,醒來時精神狀況卻也勉強可以。梳洗完,吃了香蕉、喝了水、排空大小便、塗抹凡士林、換好早已準備的衣物裝備,一切緊張而有條不紊地進行着。04:30左右,背着沉重的存衣包、懷着沉重的心情,本年度的馬拉松之旅正式啟程!

05:15,“馬拉松專列”N2路線巴士經過半小時的行駛,準時到達華寶花園站。謝天謝地,這時的雨已經停了,地面也陸續乾了。筆者仍像去年一樣,先在運動場圓形地的大海報下做熱身。事先提議了參加迷馬的友人們在此集合,結果卻全然不見蹤影(後來才在行李寄存室碰上頭)。罷了,時間緊迫,還是趕緊開始熱身吧。筆者迅速切換着一個個動作,15分鐘不到,全套熱身便做完一輪,效率真高哈!
熱身地點(完賽後拍攝)

行李寄存室的水洩不通、洗手間的大排長龍,熟悉的場景一一重演。然而這一回,時間卻仿佛格外緊迫,以致儘管肚子有點怪怪的感覺,筆者卻因為擔心時間不夠而未能排隊“大解”--幸好最終都沒有出現異樣。在入口前的水站最後一次補充水份、洗去進食巧克力後的口腔不適後,便正式踏上運動場的塑膠跑道。此時,興奮的心情終於取代了焦慮:“來都來了,享受比賽吧!”


在馬拉松起點處的最大樂趣,便是與一些意想不到的人不期而遇。這次遇上的是工作上的一位“合作伙伴”,互相交流了幾句,各自表達了喜出望外,便各散東西。

澳門馬拉松的起步禮“簡單粗暴”,深得筆者喜好。司儀只是逐一介紹了三位主禮嘉賓,繁瑣的領導致辭則早已印在前一天發放的運動員手冊中;這次甚至連倒數都沒有,“預備,嗶~!”隨着一聲激動人心的汽笛聲響,比賽正式展開!

這次起步,筆者不僅沒有拼命往前“鑽空子”,甚至有意識地往後靠。06:00鳴笛起步,足足一分多鐘後,才順利通過起點。加上運動場出口處一如既往的擁堵,筆者到達離起點不足百米的大鐘時,時間已超過三分鐘。後來才知道,比賽結果是以鳴槍時間作準的,晶片時間只作參考。無所謂啦!首要任務是平安完賽,成績名次皆於我如浮雲。
準備起跑!

老天不識時務地下起雨來,卻沒能冷卻賽場的氣氛。首2km是比賽的“執位”階段,跑手們紛紛仗着體能充沛,高速從後趕上爭取有利位置。看着自己一次次被超越、看着周圍的選手們加速前進,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情緒、不亂節奏。筆者甚至在想,半程馬拉松這樣的項目,對情商的考驗絕不亞於體力。

這2km比預期中順暢,很快來到比賽的第一個難關--西灣大橋。因其長長的上坡路、以及往屆全馬賽事中的“四上西灣橋”,西灣大橋被一些跑友稱為“鬼門關”。然而,筆者多年練跑的目標,如果有的話,那麼踏足西灣橋恐怕是其中之一。

西灣大橋落成通車至今,不經不覺已逾十年。十年間,大橋毫無爭議地成了澳氹之間的交通要道,甚至稱其為澳門新地標也不為過。和絕大部分澳門人一樣,這座大橋,筆者已乘車經過無數趟了,卻從來不曾用自己的腳掌感受橋面。
西灣大橋和旅遊塔

奇怪的是,儘管明知這裡有着險峻的坡道,儘管從地下行車道已看到大橋誇張的坡度,可當親臨其境時,身體、雙腿卻幾乎沒有任何感覺。直至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引起胸口微微不適,正在煩惱會否因此而退賽之際,才記得自己正在上坡。無論如何,過了橋再算,這可是我來的目標啊!要是橋都過不去,當初不如報迷你馬算了。於是我放慢了步伐、加強呼吸力度、用力擺臂,不適的感覺便漸漸褪去。

雨已經停了,天色卻仍是一片昏暗,唯有前方一片染紫的雲霞透露出一絲破曉的意思。華燈低垂,萬籟俱寂。

將近4km,還沒下橋,對面跑道已經蠢蠢欲動了。一輛電單車,再來一輛電單車,然後是頂着巨型電子鐘的電動汽車,接下來,一個個黑人、白人跑手陸續以百米衝刺般的速度迎面而來--我們還沒下橋,這些領頭跑手卻已經完成了橋下的路線,正全速往回跑。周圍的跑手莫不以掌聲向他們致敬,然後各自以自己的步伐、朝自己的目標進發。


我的下一個目標是西灣湖。這部分對於許多本地高手而言,應該感到無比親切。因為這不僅是本屆賽事唯一跑過澳門半島(舊城區)的部分,更是不少跑友日常健身、訓練的場地,尤其深受高手愛戴--即使是盛夏正午的驕陽,也阻止不了他們赤裸上身訓練着。只是此份親切感卻與我無緣,因為筆者只曾在備戰期間走過一圏、視察環境,繞着西灣湖跑步,這還是頭一回。

說實話,筆者不認為平日的西灣湖堤適合跑步。主教山下風情萬種的古蹟丶別墅,無疑是湖堤上的亮麗風景,然而行人路面大半以石磚甚至石塊鋪砌,狹窄而崎嶇不平,對膝蓋的傷害可想而知,一些跑者乾脆跑上馬路,還得提防被汽車撞倒(當然,這次有交通管制,就不必分神了);既沒有距離標示,配套設施亦不多;白天艷陽高照,晚上燈火闌珊。如此“一無是處”的跑道是如何贏得垂青的呢?只能説高手的世界我不懂。

反觀澳門半島的另外兩條環形跑道--新口岸水塘和松山緩跑徑,不僅路面平坦安全、配套方便完善、標距精準,從景觀而言,也可謂各有千秋。其中的松山緩跑徑,與筆者可謂感情深厚,既見證了中學時代環山跑的屢戰屢敗,亦見證了上月剛剛拿下的首個半程馬拉松。甚麼時候澳門國際馬拉松能經過這裡,讓筆者也感受一把主場優勢
松山緩跑徑

閒話休提。

第一座水站設置引橋的盡頭處,緊挨着5km里程牌。“逢水站必進”是筆者的策略。稍為補水,越過里程牌,筆者習慣性地看了秒針的位置。天色漸亮,眼鏡和錶面的雨水也已經乾透了,可以毫無障礙地讀錶;同樣毫無障礙的還有前方3、4km的賽道,上下坡挑戰暫告一段落,賽道也不再擁擠,可以專注做配速了。

於是乎,頭一回跑在西灣湖堤,我的全副心思卻放在自己的速度上,無暇欣賞西灣湖、主教山的湖光山色,無暇與媽閣廟前地的“大媽啦啦隊”互動交流(當時心想,即使沒有官方組織,這些“大媽”也會在某座公園裡跳着廣場舞吧?),當局精心引入的“世遺元素”媽閣廟,我連瞄都沒瞄一眼。甚至明知這裡有計時地氈,一不留神卻像躲避橋上的伸縮縫那樣跨了過去,一旁的工作人員連忙提醒:“踩一下地氈,唔該!”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澳門半島的這3km,結果每公里都比預定時間快了5~10秒。

轉眼又回到西灣大橋下,下層通道入口處有幅顯眼的電子屏,永遠輪播着各種交通資訊和口號。筆者跑到時,電子屏上剛好顯示着“互相禮讓,注意安全”八個大字,不知是迎合馬拉松比賽而設的,還是本來如此--不論開車還是跑馬拉松,這個“八字真言”似乎同樣適用。

重上西灣橋,此時天已亮透,日光為大海和都市塗上原有的色彩,一些跑手禁不住澳珠美景的誘惑,抓住難得機會在一旁拍照留念;筆者則更關心自身情況。或許是彎彎長長的引橋緩和了坡度,或許是6級逆風變成了6級順風,或許是“陌生賽道恐懼症”得以克服,反正第二次跑上西灣大橋時,胸口的不適一直沒有再出現。我按照賽前制訂的補給策略,在開始下坡時吃下第一顆巧克力,下一個水站前剛好完全融化。

接近11km,第二個水站才出現在對岸橋頭的東亞運圓形地。我剛剛靠站,正要拿起一隻裝着運動飲品的藍色紙杯時,卻突然被人從身後猛力推搡。一個身影旋即從左邊飛快跑過,“疑兇”居然還是個妹子!話說前半程都跑成這樣了(逐鹿無望,完賽無憂),還差那一分一秒?看來這個“疑兇”一定沒看到方才那“八字真言”

重回氹仔區後,里程牌感覺不如之前那樣清晰,未必能每公里檢查配速。因為半程路線開始與全程第二圈重疊,而且集中力亦已有所下降--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有時老遠看到一塊牌,跑過來卻發現跟自己無關。也罷。第12km檢查了手錶,時間大約是07:17,身體狀況仍然良好;若繼續維持配速,剩下的9.1km,需時剛好是一小時。反正完賽已不成問題,隨心(率)而跑吧!
沒甚麼相關的圖,隨便弄張起點前拍的里程牌

除了里程牌,同樣糾纏不清的還有賽道上的運動員,因為剛才在橋上擦身而過的頂尖選手們,馬上就將與我們朝相同方向“並肩作戰”--這是他們的第二圈比賽了。為了讓他們在儘可能暢通的跑道上創造佳績,開路的電單車左穿右插、銨號響個不停,路邊的工作人員則反覆指揮着我們,時而靠左、時而靠右,就連疾速狂奔着的選手們也各施各法,一位金髮女漢子一邊飛奔,一邊不斷以洪亮的口哨提醒前面的人讓先。總之,重返氹仔後的4~5km,就在這樣任人擺佈中完成。

第三次補充水份後,總算來到本屆賽事公認的難關--澳大河底隧道。相比起西灣大橋,這裡才真正算得上“地獄門”。賽前,筆者曾乘車視察過隧道環境,當即被一首一尾的“撕心裂肺坡”嚇得目定口呆。我把河隧的不利因素一一列出,然後幾個月來一直為此而寢食不安:例如比西灣大橋更陡峭得多的坡度,例如比賽末段的後勁不繼,例如先下後上的“先甜後苦”,例如混濁空氣引致的呼吸困難,例如隧道上蓋和嗚嗚作響的通風系統所造成的壓抑感,例如“望不見盡頭”的絕望感覺......

來到正式比賽,這些因素無疑都或多或少構成了挑戰,然而感受最深的竟然是--溫差。隧道裡儘管空氣相對混濁,卻也為飽受風吹雨淋的跑手們提供了溫暖之所,可是從1.7km的隧道出來時就不好受了:陶醉在隧道內的溫暖舒適中,身體已有所鬆懈;而長長的陡坡使得心率飆升,使肌肉不得不進一步放慢運轉速度。結果我終於跑到隧道出口、第一次踏足橫琴澳大時,僅有的熱度都被寒風不留情面地帶走,身體就像還未熱身時那樣冰冷,全然不像跑了將近兩小時的人。

橫琴澳大對眾多澳門人而言都仍是陌生之地。可是初到貴境,經過“走過場式”的走馬觀花後,卻不曾產生任何新鮮感。既沒機會細意品味校園的建築藝術,亦沒有年輕貌美的學生妹為運動員加油打氣。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這段路半馬很可能跑短了,剛到了圓形地上的水站,就開始折返,而不像路線圖那樣左拐再跑一小段--仿佛眾人排除萬難穿過“地獄門”,只為喝上這裡的一杯水。
從官方公佈的半馬路線圖所見,過了橫琴澳大的水站後應該還有一小段路

回頭再次穿越時,考驗似乎更大了。沿河隧所見,來回兩線至少有20多人停下腳步,借助兩旁升高的路肩做伸展運動,半跑半走的人更是不計其數--當中尤以着裝時尚專業的青年男性為主,與他們相比筆者穿得簡直像個鄉巴佬。筆者自己雖然自始至終沒覺得不適,亦不曾停下腳步,實際上也調整了跑速,並不比周邊走路的人快多少,希望藉此控制心率,避免越過危險警界。

又一次重見天日!迎面而來的仍舊是凜冽北風。比賽的最後一個難關,終於在波瀾不驚中完成。

這麼說讀者們一定認為筆者在自我吹噓:或許是上坡前後休整過頭,當20km里程牌赫然入目時,居然絲毫沒有“啊呀呀,好累人啊,我不行啦”的感覺,反倒有點意猶未盡:“怎麼就跑完了?”。按這個身體狀況,完全有能力勻速再跑個3、5km,或者做個加速衝刺--就像上週模擬訓練那樣。可是那畢竟是事故頻發的最後1km,小心駛得萬年船,筆者只是把配速稍稍提高至6:15左右,盡量把前方半跑半走的選手們過乾淨。

跑過最後一個圓形地,終點在望。全程馬拉松的爭冠選手們第三次從身邊呼嘯而過,我依然為他們鼓掌喝采。這時的運動場入口前聚集着30多名觀眾,好幾個還是從日本遠道而來的--全長21km的賽道,有觀眾自發聚集的卻只有這裡一處。最後300m,重新回到塑膠跑道上,這時的運動場迴盪着獎牌互相敲擊發出的“叮叮”聲,似風鈴般清脆悅耳,勝過一切歡呼吶喊。“加油!衝線!”

大會成績是2小時17分56秒,沒有驚喜,至少是平安完成了賽事。我裹着舒適的厚浴巾,在終點處游盪着,卻沒有遇見一個熟悉的身影......



就這樣,2015半程馬拉松之旅便在淡淡的失落中悄然結束,去年誇下的海口已然實現。下一目標,會是全程馬拉松嗎?42.195,多麼讓人激動不已的數字!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再付出不止一倍的努力。要是做不到一週兩、三練,全馬暫時還是別去考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