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7

廈門10公里之旅(三)

【目錄】 

〈一:一個人旅行是怎樣的體驗〉
〈二:在鼓浪嶼的浪濤和琴音間〉
〈三:除了汗水和PB,我甚麼都沒留下〉
〈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後記:回味廈門,繼續跑遍天下!〉



【Day 3】 除了汗水和PB,我甚麼都沒留下

次來廈門參加10公里比賽,雖然口口聲聲表示“志在參與、玩玩而已”,雖然明知旅途的舟車勞頓會加重肌肉疲勞,雖然明知在“三萬大軍”中很難殺出叢圍,可是暗地裡卻一直有想法:“既然遠道而來,那就把PB(Personal's Best)留下吧!”

可是經過兩日的暴走,比賽前夕,雙腿真的疲憊不堪、不想跑了。我甚至向友人訴苦,說要“免費轉讓參賽名額”--當然沒有回應,就算有心來,也來不及了。

無論如何,比賽還是要面對的。自己報的名,哭着也要跑完!

06:50,我百般不情願地起了床,做着各種準備。廈門的天氣比澳門暖和,只穿上一件薄薄的跑衫便可出門--這件熒光跑衫不僅光鮮奪目,而且質料順滑,對乳頭損傷最小,因而深得筆者愛戴。

這次組委會特意安排了12條往返賽場的臨時巴士路線,而且參賽者憑號碼布可免費乘搭,算是一項貼心服務。然而這些穿梭巴士的“盛況”也是可想而知的。07:40,855路公交徐徐駛至,車廂裡卻已是寸步難移。我勉強在後門處找到容得下半個腳掌的空間,堅持不要臉才擠上了車,背脊被車門緊緊壓住。

沿途乘客上上下下,車廂漸漸寬鬆(註:這班臨5不是直達車,只是將原855路的終點延伸至比賽起點,因此乘客不全是參賽者)。我有幸倚在窗旁,從海滄大橋淨高55米的橋面上,設身處地感受大橋的雄偉。尷尬的是,當汽車尚在海滄區寬敞的道路上兜兜轉轉期間,尿意竟不合時宜地來襲。

賽前排空對比賽選手而言相當重要,然而08:20總算到達起點場地時,發現相關設施卻明顯不夠。唯一可見的流動廁所,門外排着的長隊足有數十米遠。無論如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盡快加入隊伍方是正道。前頭的95後小弟是頭一回參賽的新手,排隊期間一直問長問短,問我“比賽前還要不要檢錄?”、“為甚麼衣服是綠色的,跟別人不一樣?”......甚至連半程馬拉松的距離都還未搞清,便覺得參加半馬“更屌”。
廁所前排隊的人龍

長龍移動緩慢,離起跑只剩20分鐘,廁所卻依然遙不可及。勢色不對,筆者於是注視着身後的大樓,入口處寫着“某某集團集合點”,然而人員進進出出,沒有幾個像是集團的。我於是告訴前面剛剛混熟的小弟:“裡面應該有洗手間,我進去看看,等等回來。”果真不出所料,裡面排隊的人比外面少一半以上!這就叫做比賽經驗。出於義氣,我又走了出去,把那個小弟也叫上。

謝天謝地,最終一切順利,09:00起跑前不僅成功進入起跑區,還有時間、有地方進行熱身運動。事實再次證明無需過份焦急,因為從九時正半馬項目正式起跑,到我終於迫近起點,時間竟足足過了18分鐘!18分鐘,頂尖運動員已跑到6公里外了!雖然參加過幾場比賽,可是3萬人同時起步的盛況,這還是頭一次經歷。
整裝待發
18分鐘才通過起點!

關鍵時刻,相隨多年的手錶偏偏出了問題,無論如何Reset,計時秒針始終無法撥正。沒辦法,計時的任務全靠賽會大鐘了。通過起點的時間是18分22秒。這樣,要想突破原先55分左右的PB,就必須在01:13:22前抵達終點。我全程記住這個數字,18、22,不正是我的年齡嘛?哈哈!

大家似乎有着一種共識:過了起點就開始跑。於是,在起點門前拍過照片後,我便得以從散步狀態切換為慢跑狀態。比賽正式展開!

首公里,跑步者少、“裝逼”者多,處處是自拍、玩手機、發微博的,此事早已料到,也無可奈何,唯有自己處處留神。起碼有一點,在海滄的賽道上,連一件雨衣都沒看見,反倒見到兩位跑手把脫下的雨衣綁在自己的腰帶上。廈門畢竟是植根了馬拉松文化的城市,參賽者的質素到底高一截。

第一個里程牌很快出現,無比清晰,足有兩米高,是我見過最大的。作為不錯的拍攝佈景,里程牌吸引了眾多人圍觀拍照。可是我卻無心借助里程牌計算速度,一來不斷的超車、避讓讓人控制不好速度,二來我已無法信任自己的手錶。那好吧,不就10公里嘛,隨便跑就對了!

三公里,比賽進入美麗的海滄大道。左邊是嶄新精緻的洋樓,右邊則隔着湛藍大海遙望鷺島,然而最美的還是賽道兩旁的熱情觀眾。現場密密麻麻站滿了市民,不少是攜老扶幼、全家總動員過來觀戰打氣的,說不定他們的家眷就在賽道之上;從民居跑到工業區,輪到各大小企業各出奇謀搏取眼球,既有勁歌熱舞的啦啦隊,亦有與美女擊掌互動的環節;跑過地鐵工地,頭戴藍色安全帽的工人們列隊歡迎着我們;就連志願者、交警也都格外熱情,“你們是最棒的!”一位志願者大喊。如此大規模的比賽未必有利於創造佳績,卻是感受比賽氣氛的絕佳機會,抱着“玩”的心態正好合適。

來到5公里處的第一個水站,我繼續奉行“逢水站必進”的策略。可是這次的水站卻似乎配不上“金標賽事”的光環,水枱只有兩三張,處處圍滿了人;志願者個個手忙腳亂,桌上卻沒有一隻紙杯是盛着水的--相反,跑手們要自己取隻杯子,排隊讓工作人員往裡面倒水。當然志願者也不容易,幾小時從不間斷地開水瓶蓋,據說連手皮都被磨掉。

參加10公里的“藍衫軍”漸漸混入半馬的“紅衫軍”中,前面人不少,但已算相當暢通。6km、7km,我分別粗略檢查了時間,情況還可以,一小時內肯定能完成。這時前方出現了一個鞋帶鬆掉的兄弟,左腳幾乎是擦着路面拖行的--他顯然已經知道情況,可是看着他那不忍直視的跑姿,我還是湊上去提醒:“你鞋帶掉了。”他說:“謝謝,我到了10公里再綁。”前路漫漫,唯有祝他一切順利。我說了聲“那你小心”,便超了過去。

前9公里都是平坦光滑的公路,最後1公里卻有個先上後下的坡。對此筆者早有心理準備,因為論壇上已有網友事先告誡,而且自己也通過了澳門半馬“兩橋兩隧”的考驗;然而對於體力剛剛夠跑10公里、或者缺乏比賽經驗的人而言,譬如賽前萍水相逢那位小弟,這個坡算得上相當嚴酷--長長的坡道無情地奪走僅存的力氣,打亂了呼吸、心率;而最後關頭,在終點、計時大鐘、下坡及觀眾打氣共同刺激下,跑手則難免會全速衝刺。要是在半馬項目設個這樣的終點,恐怕又要跑倒幾個人。

但那是別人的事,眼下我只關心自己的PB。我沿坡而上,身心正常,體能充沛。前方沒看見終點,可是半馬折返點處嗶嗶作響的計時地氈已漸行漸近。翻越小坡,終點歷歷在目,大鐘時間是1小時13分整。留給我的時間,還有22秒!

這是與時間的競賽。我目不轉睛地盯着大鐘,竟連路邊的事物都沒注意。聽到志願者提醒我望向攝影師時,身體卻早已衝過了鏡頭。無所謂了,最重要是盡快跨過終點線。

衝線!大鐘時間是01:13:18。

PB!


※※※※※※※※※※※※※※※

從終點回到旅舍,足足換了三趟車、花了將近兩小時、也避免不了花錢,用時比比賽本身還要長。當中有自己的失誤,也有組委員的安排不周。最終雖然順利抵達,時間卻已大大超出預期。後半天的行程,唯有加快步伐。

不過回想起來,這個後半天行程,也沒有值得着墨太多的地方。概括而言,要是比賽過後在旅舍大睡一覺,也未必有太多損失。

洗浴過後,我按照計劃前往就近的黃則和尋找花生湯。可是從前兩日的耳濡目染已經隱隱猜到,這個“黃則和”雖然以花生湯名揚四海,可是其“正職”卻是麵包店,而非食店。果然如此。我在小小的店舖轉了兩圈,沒有一個麵包吸引住我,店員則旁若無人地處理着貨品。我於是一無所獲、略帶失望地離開了。

走進廈門博物館,大堂富麗堂皇、卻空空蕩蕩。我先從地面層的“廈門歷史陳列”開始參觀,展館以雕像、圖文與出土文物的結合,介紹了廈門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商港、軍港的變遷;樓上的“閩台民俗”,則主要通過別出心裁的場館佈置,以農曆月份為線索詳述了各個時節的風俗民情;對面的“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示了陶瓷、玉器、字畫、青銅金器等多種珍貴文物,以及獨具閩南特色的“漆線雕”工藝;樓下的臨時展館正在舉辦“如意”展覽,展出了近百件由故宮博物館借出的珍藏如意。筆者一共泡了兩個多小時,卻始終看不出名堂--不得不說,缺少了導賞員,感受真是差遠了。
博物館一隅
博物館一隅
如意

相比起琳瑯滿目的展品,“熊孩子”們讓筆者更真切地感受到當地(或者說是我國)的人文風貌。恰逢週末,不少家長帶着孩子出來親子樂。然而現場所見的小孩,大大小小、男男女女,沒有一個不是“熊孩子”:喧嘩、嬉鬧、追逐已不足掛齒,館內館外的雕像們也慘遭蹂躪;我正在閱讀關於布袋戲的介紹碑時,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竟突然鑽過圍欄,全身趴在碑牌上。保安員也是奇葩,不僅沒有制止,一位保安員更與參觀者高談闊論起上下五千年;另一位女保安則一直低頭玩手機;“如意”展覽的保安索性呼呼大睡,鼾聲響徹展館,直到一熊孩子暴力拍打展櫃,才猛然驚醒。當然責任最大的還是家長,面對孩子的不文明行為,竟沒有一位家長從旁喝止教育。

來到最後一個展館,走在入口旁的石雕長廊,一心卻只想找家星巴克坐下來,靜靜地(看着人們)裝逼。博物館側果真有條“咖啡街”,裡面卻沒有星巴克--那就算了,我來到廣場另一側,先在超市走了一圈,然後在某日式快餐店享用了午晚餐--有米飯下肚的感覺真好。

至於“夜遊”的白鷺洲公園,相比起公園本身,通往公園的小道更讓筆者印象深刻。我先沿篔簹湖北岸的休閒步道走去,湖水污染嚴重,臭氣熏天,並不怡人,一些市民正在這樣的湖堤上健身鍛煉。過了一座小拱橋,本以為已經到了公園,詎料只是白鷺洲東延的堤岸。堤岸燈光昏暗、杳無人跡,讓人惶惶不安;南岸被茂密的樹木遮掩得嚴嚴實實,不見景色。不長的路程,走起來卻仿佛永無止境--還幸“陌生賽道恐懼症”在此時才發作。

總算來到白鷺洲公園。公園以白鷺洲路為界,分為東、西兩園。東園座落着號稱是“城市標誌”的白鷺女神雕像(竊以為鼓浪嶼鄭成功雕像的標誌性更大些),不過園內同時經營着幾間高檔餐廳及酒店,因而不時有汽車穿梭馳騁,打破公園的寧靜;西園則是行人專區,音樂噴泉就位於這裡。19:00整,我已安坐在噴泉邊,把作為夜宵的麵包吃完,沒有一滴泉水噴出。心想又要重蹈西安的覆轍了,卻聽到幾個本地人交談:“19:30才開始噴”。暫且相信吧,先到公園其他地方轉轉。
白鷺女神

公園西端的水上廣場明晚將要上演馬克西姆音樂會,廣場外貼了大字告示,提醒遊客繞道。前面的兩個中年男子一字不漏地宣讀了告示,然後加一句:“那進去看看吧!”結果筆者也厚顏無耻地尾隨進去,裡面除了看到工人們密鑼緊鼓地搭建臨時看台外,也沒甚麼特別的。

噴泉本身還是相當精彩的,作為飯後消閒的節目,也算是不枉此行。可是音樂編排似乎不甚協調,起初是西樂與紅歌的梅花間竹,後來乾脆全部變成《青藏高原》、《荷塘月色》之類的廣場舞曲。我沒等噴泉噴完,趁奏響《小蘋果》前趕快離去......

廈門10公里之旅(二)

【目錄】 

〈一:一個人旅行是怎樣的體驗〉
〈二:在鼓浪嶼的浪濤和琴音間〉
〈三:除了汗水和PB,我甚麼都沒留下〉
〈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後記:回味廈門,繼續跑遍天下!〉



【Day 2】 在鼓浪嶼的浪濤和琴音

在廈門的各大遊客區,從廈大食堂到曾厝垵,以至後來的鼓浪嶼、中山路,幾乎每一家食店都有供應“沙茶麵”,而且全都聲稱是“正宗”的、是“古早味”的。

我們已經領略了廈門的美麗“沙”灘,而福建的“茶”也享譽天下,在《中國十大名茶》裡,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大紅袍都榜上有名,然而所謂“沙茶麵”,卻跟這些都扯不上關係。玄機在於“茶”字,在閩南話裡,“茶”讀作〔dei2〕,“沙茶”就是“沙嗲”之意。所以一切的“古早”都是無稽之談,最“古早”的沙嗲在印度尼西亞,不在廈門。

然而在遍地開花的廈門沙茶麵館中,還是有幾間相對傳統、備受推崇的“老字號”。筆者在廈大和曾厝垵都按兵不動,只為了在深藏居民的小店裡一嚐正宗口味。

這次光顧的“四里沙茶麵”就是這樣一家老字號。說起來是一次意外收穫:臨行前,筆者正翻着地圖,為旅舍周邊缺乏食店而發愁,卻意外發現不遠處的金榜路上有眾多小食肆,其中這家麵館吸引了筆者注意。一查之下,食客們一致好評,紛紛稱道“最對味”。店舖深藏在市集之中,卻更添尋幽探秘之趣。畢竟上次在蘇州的平民麵館裡也留下過美好經歷,那碗燜肉麵至今齒頰留香。

穿過清幽的南湖公園,時間尚早,然而公園內已經聚集了不少市民,做着晨運、耍着太極、跳着廣場舞。公園側門正對着金榜路,我沒費太多勁就找到了麵館。不同於其他食店只有“沙茶麵” / “海鮮沙茶麵”一個選項,這裡有眾多配料可供自由配搭,價格也實惠不少。我隨手點了碗豆乾魷魚麵(10元),便在店內坐了下來。店內人不多,外面的排檔倒是座無虛席,座上賓客大都是本地市民,也有個別是慕名而來的“吃貨”。

未幾,店員就端來一碗熱騰騰的沙茶麵,湯麵的香辣撲鼻而來。以花生醬、蒜蓉、辣椒、沙茶粉熬製的沙茶湯料,湯汁濃醇鮮美、鹹中帶辣,辣味恰到好處,吸收了湯汁的麵條和豆腐乾更是妙不可言。美好的一天,由一碗美妙的沙茶麵開始。

是日的首個任務是領取參賽包。09:00前來到了體育中心,還未開門,館內、館外便已經有30多人排隊等候了。領物場地不大、櫃枱不多,勝在分工清晰、安排合理、工作人員也很勤快。任務順利完成,即使筆者沒有按現場指示帶備證件複印件,他們也沒有加以阻撓。

體育中心與東渡碼頭只相隔三個車站,一直坐到終點站即可,不過下車後還要走一小段。沿途沒看見指示牌,也沒有“小伙子,去不去鼓浪嶼”的大媽--仿佛鼓浪嶼不是廈門的金漆招牌。幸好前面還有幾位背包客模樣的男男女女,跟着他們就對了。果然,沿着大路走去,很快就看到那座碩大的碼頭。

我在09:40左右開始排隊買票,人很多,但售票窗也多,持“二代證”的人還可以自助購票,所以輪候的隊伍不算長。此時正在銷售的是10:50的船票,電子屏幕顯示還剩百多張票,看來有機會趕上哦?!無奈排在前頭的是個麻煩大媽,不斷問長問短,卻始終拿不定主意。眼睜睜看着一百多張票一掃而光,就連11:10的票也只是僅僅買到。

候船時間超過一小時。無所事事的我,禁不住拿出剛剛領到的參賽裝備包,仔細欣賞了那件“優雅藍”色的比賽衫,又把參賽指南從頭到尾瀏覽一遍--一半是廣告,一半是報名網站上的陳詞濫調。

終於登船了。從廈鼓碼頭到鼓浪嶼的三丘田碼頭,航程大概二十分鐘,船上廣播逐一介紹了途經的鱷魚島、火電站、BRT總站等等。不久,那座讓人心馳神往的小島便漸漸迫近。天空的蔚藍、海水的碧綠、山嶺的青蔥、三角梅的火紅、以及磚房的獨特橙色,心目中的鼓浪嶼色調一一重現眼前。
從鼓浪嶼看鷺島
鼓浪嶼色調

初登鋼琴島,一時分不清方向?順着人潮就對了。就這樣,往海底世界方向走了過去。本來對三丘田碼頭附近的美國領事館遺址有點興趣,可是看見那陡峭的坡道便卻了步;沿途經過的龍山洞隧道,也覺得沒必要現在就開始探索。當時的我尚未意識到,這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不是半天時間可以走完的;這個下午,將再也無法從小島東南的那片區域轉出來--這就是不做準備功夫的後果。

鼓浪嶼的建築真是沒有一座不美的,儼如一座歐洲小鎮,遍地是異國風情的紅磚古屋,殘垣斷壁上仍留着美輪美奐的雕刻,大概是往昔殖民者們的家族紋章吧?!我走過繁華的商業區,在手信店、平民超市以至菜市場都留下了足跡,人氣最旺的卻是最不起眼的路邊攤--“四大名吃”之一的葉氏麻糍;走進靜謐的小道,避開了旁人的目光後,竟粗着膽子擅闖入日本領事館舊址的前院;走到小山崗上的協和禮拜堂,那兒正在上演“花式虐狗”,小小的廣場上,拍攝婚紗照的新人不下十對......
協和禮拜堂
日本領事館舊址
一座典型的鼓浪嶼建築

終於又回到鷺江邊。江水依然優雅地流徜着,鄭成功依然莊嚴聳立着,一邊默默守望着彼岸的鷺島,一邊提醒着我:“已經過了正午,你卻甚麼都還沒幹,午飯沒吃,五個付費景點,連一個都還沒到過!”糟糕!這樣下去,一百元的聯票要打水漂了。

那就只好將策略變成“踩景點”,午餐先不管了,等到景點附近看到合眼緣的飯館再說。先從皓月園開始吧!

皓月園是位於島嶼東端的一座中式園林,亭台樓閣皆為白牆藍瓦,庭園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並一直延伸至島上礁石。當然,像大部份遊人一樣,筆者來這裡,主要還是為了鄭成功巨型石雕。雕像位於一處隆起的岬角,沿石級而上可登至雕像腳下,不僅能零距離仰望高達15.7米的雕像的氣勢,從岬角上眺望廈鼓兩島,景色也是相當不錯。我在巨人腳下轉了一圈又一圈,選定了最好的角度,一連試拍了好幾張,靜候時機--終於開口了!在皓月園,我留下了在廈門的第一張肖像。
鄭成功雕像
在廈門的第一張肖像

皓月園之後,比較合理的路線應該是菽庄花園-刻字館-日光岩-風琴博物館。然而儘管今天天氣飄忽不定,時而晴空萬里,時而陰霾密佈,筆者卻始終懷着“在日光岩上守候夕陽”的希望--正如半年前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那樣、正如昨天在環島路旁的沙灘上那樣。因此,日光岩留作最後一站,現在先去最遠的風琴博物館。

於是乎,我自東向西穿過了毓園,漫不經意地走上了回頭路(在鼓浪嶼跟着路牌和地圖行走準會迷失方向,因為“龍頭路”一個街名,竟為“F”字路口上的三條馬路所共享;“福州路”、“福建路”、“漳州路”等的情況亦然)。協和教堂前的新人們仍在“秀恩愛”,商業街上的店員們仍舊聲嘶力竭地招攬客人,我卻總算找到了吃午餐和歇腳的地方--那個紅底黃字的大楷“M”字,就在鋼琴碼頭對面,與碼頭上的楷書“鼓浪與”對面而立--結果,那成了我在島上的唯一一筆消費。

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是世界一流、中國唯一的專門展示古風琴的博物館,珍藏了各地出產的眾多古董風琴,當中包括“鎮館之寶”、高達13米的“巨無霸”風琴凱思文特。作為對音樂一竅不通的普通遊客,還是能從展館的氣氛和珍貴的展品中,感受到這種樂器的莊嚴聖潔。
巨無霸風琴

可是,相對於風琴本身,更吸引我的是博物館那“天圓地方”的建築。風琴博物館設於有着逾百年歷史的“八卦樓”裡,那是鼓浪嶼的建築地標,堪稱廈門近代建築的代表作。可惜博物館只有地面層對外開放,沒有讓遊客登上天台、親近那座標誌性的朱紅穹頂。

走馬觀花過後,我自北向南又一次穿越小島。安海路正在鋪設電纜,路面全被翻開,塵土飄揚、坑坑窪窪,頗讓人不悅。可是想想工人們的辛勞,這點不便就不足掛齒。鼓浪嶼上的“禁車令“讀者們相信已有所聽聞,遊客固然歡迎,居民也權當響應低碳出行,可是商舖每天要進貨、房子要翻新、公共設施要經常維護,對於工人、苦力而言,這個政策可謂添了不少苦頭。我看着工人將沉重的物料推上長長的斜坡,手推車卻卡在工地的泥坑裡,四、五個壯漢齊心合力,才終於把車推了出來;我也有幸親眼目睹了“鳳毛麟角”的例外,那是一輛汽油驅動的垃圾收集車--也許只有此類極端厭惡性的工種,方能享有豁免吧?!

沿着這條路前往菽庄花園,必須先到日光岩,再經一條陡峭石級下去,石級上有小販叫賣着百香果和10元一套的微縮傢具。“藏海”是菽庄花園最突出的造園手法,大門背後的橫匾上寫的就是這兩個字--通過“觀復博物館”那幾座相連的廳堂,果真就是一片滔滔大海。可是無論園林的整體佈局,抑或風亭水榭上的細枝末節,還真是比不上蘇州拙政園:這裡也有曲徑通幽,名曰“四十四橋”;也有假山迷宮,名曰“十二洞天”,然而各部分卻似是割裂的--或許花園缺的是一位導賞員,沒有向人道出造園者的高超手法和深遠涵義罷了。
菽庄花園和日光岩

不過有一樣是拙政園(以至中國任何一座園林)所沒有的,那就是鋼琴博物館。“鋼琴之島”並非浪得虛名:鋼琴隨早年的殖民者登陸並植根下來,現在已成了島上居民家家戶戶皆掌握的技能,當中更出產過不少傑出鋼琴師,鼓浪嶼音樂廳也成了無數音樂家心馳神往的夢幻劇場。因此,讓中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落戶鼓島,可謂是眾望所歸。在浪濤與琴音間,我極力讓自己靜下心來,細心那一座座藝術品般精緻的鋼琴,奈何終究是霧裡看花。

菽庄花園附近還有座刻字館,可是出行前卻道聽途說了一個消息,說登日光岩是要受人流管制的。為免“守候夕陽”的願望有任何閃失,還是直奔日光岩為妙。我在景區裡參拜了日光岩寺、途經了龍頭山寨遺址、閱讀了關於中秋搏餅的介紹,一路上卻是冷冷清清。一口氣登上岩頂,遊人果真都聚集在這個方寸之地,幸好尚不至於管制人流。畢竟是鼓浪嶼的制高點,岩頂境界豁然開朗。近可俯瞰鼓浪嶼的萬家燈火,欣賞萬國建築共冶一爐的瑰麗景色;遠可眺望廈金兩島的千絲萬縷,抒發兩岸早日和平統一的豪情壯志。遺憾此刻的天際烏雲密佈,扼殺了夕陽的一切可能性。
從日光岩俯瞰鼓浪嶼-1
從日光岩俯瞰鼓浪嶼-2

從日光岩下來,本有直路通往碼頭,可是聯票上畢竟少打了一個孔啊!雖然天色已晚,可是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於是再次走下那條石級路,路邊叫賣百香果的小販正忙着收攤,已經懶理我這個過路客了。刻字館理應就在石級底下,我卻似乎在急忙趕路之際錯過了,也不想再尋思了。罷了,就當它閉館了吧!

夜幕降臨,遊人漸漸消散,喧鬧的小島重獲安寧,唯有浪濤與琴音仍在耳際縈迴。從三丘田到對岸的中山路輪渡碼頭,航程只消五分鐘。還沒來得及目送,小島便離我遠去......

2015-12-21

2014~2015我國馬拉松事故總結

出事了!昨天舉行的首屆福州馬拉松,又一位半馬跑手倒下了。隨着近年我國馬拉松賽事井噴式增加,意外事故亦成比例地增多,去年至今竟已發生了九宗事故(包括香港,不包括台灣)。臨近年底,不妨“盤點”一下,總結經驗,並作悼念。

2015-12-09

2015半程馬拉松之旅

年的澳門國際馬拉松,是筆者連續第四次參加比賽了,也是準備最充分的一次。不僅大致完成了訓練計劃,還仔細研究了(甚至現場視察了)比賽路線、記住了各水站的位置、精心制訂了補給策略,甚至在賽前兩週開始調整飲食結構及作息時間。如此隆重其事對待一場比賽,以往好像還不曾試過。
本以為萬無一失,可這畢竟是首次越級挑戰半程馬拉松,難度、心理壓力都不可同日而語。雖說“大致完成了訓練計劃”,可是筆者心知肚明,“每週一練”對半程馬拉松並不足夠;儘管訓練場上已成功拉練過兩個半程,但正式比賽畢竟有長達8公里的“兩橋兩隧”,對於缺乏上下坡練習的筆者而言,多少有所顧慮;更甚者,就在比賽前夕,深圳馬拉松賽場上再次傳來噩耗,讓僅餘的士氣都灰飛煙滅。

半馬、終點前、年輕跑手,這些儼然成了近兩年中國馬拉松猝死個案的“標配”,讓初嘗半馬的筆者忐忑不安。口口聲聲對友人說“不吉利的事情不要想”,自己卻是滿腦子的胡思亂想。於是乎,比賽前夕,又是一個無眠之夜。雖然晚上8點便早早上了床,卻始終半睡半醒、輾轉反側,無法深度睡眠--不僅心神不定,就連身體也似乎劇烈燃燒着,渾身發熱、心跳加速......

12月6日,比賽日,天氣預報指初時有雨、6級北風、最低氣溫12度。我躺在床上,感受着窗外冰冷的空氣、聽着淅瀝的雨聲,天氣預報的內容一一得以證實。急劇的天氣轉變顯然是一大挑戰,筆者臨時決定重施去年珠海馬拉松的故技,穿兩件運動服比賽。對此決定,參加全馬的隊長不屑一顧,堅持以單薄的背心應戰;我卻始終認為,兩層衣服是整場比賽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03:58,老爸搶在鬧鐘響起前把我叫醒。幸好是叫醒的,而不是本來就醒着的,這樣,儘管睡眠時間和質量都不敢恭維,醒來時精神狀況卻也勉強可以。梳洗完,吃了香蕉、喝了水、排空大小便、塗抹凡士林、換好早已準備的衣物裝備,一切緊張而有條不紊地進行着。04:30左右,背着沉重的存衣包、懷着沉重的心情,本年度的馬拉松之旅正式啟程!

05:15,“馬拉松專列”N2路線巴士經過半小時的行駛,準時到達華寶花園站。謝天謝地,這時的雨已經停了,地面也陸續乾了。筆者仍像去年一樣,先在運動場圓形地的大海報下做熱身。事先提議了參加迷馬的友人們在此集合,結果卻全然不見蹤影(後來才在行李寄存室碰上頭)。罷了,時間緊迫,還是趕緊開始熱身吧。筆者迅速切換着一個個動作,15分鐘不到,全套熱身便做完一輪,效率真高哈!
熱身地點(完賽後拍攝)

行李寄存室的水洩不通、洗手間的大排長龍,熟悉的場景一一重演。然而這一回,時間卻仿佛格外緊迫,以致儘管肚子有點怪怪的感覺,筆者卻因為擔心時間不夠而未能排隊“大解”--幸好最終都沒有出現異樣。在入口前的水站最後一次補充水份、洗去進食巧克力後的口腔不適後,便正式踏上運動場的塑膠跑道。此時,興奮的心情終於取代了焦慮:“來都來了,享受比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