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3

從海口騎樓老街引發的狂想

近看到了一則關於海口市騎樓老街完成修繕工程的報導,筆者沒有仔細閱讀內文,只是瀏覽了標題和圖片集。由圖所見,原來陳舊不堪、亂七八糟、人車爭路的“歷史文化名街”,經修繕後搖身一變,成了美輪美奐、井井有條的遊客步行街。
原貌
原貌
原貌
修繕後的騎樓老街
修繕後的騎樓老街
修繕後的騎樓老街
前後對比圖

看了這些圖片,筆者的第一個想法卻不是要到海口旅遊(畢竟海南省的旅遊亂像是臭名昭彰的),而是立即聯想到本澳的“騎樓老街”--那條建築風格和地位都不遑多讓的新馬路。

要是把新馬路也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步行街,那會發生甚麼情況呢?首先,隨着訪澳旅客與日俱增,遊客“逼爆”中區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每逢節假日新馬路更必須實行人流管制措施。要是把三條行車道都讓給行人,一來解決了新馬路人滿為患的困局,二來也符合政府“綠色出行”的口號。此外,為了讓旅客們看到金舖、銀行、找換店、奶粉、杏仁餅以外的東西,規劃時更可在路中央設置藝術攤位,供擺賣紀念品或闢作手工坊,展示繪畫、音樂、陶藝、黏土或其他 不設實際的 藝術,既豐富了新馬路的文化內涵,亦可滿足“肥吹”扶持文創產業的 別有 用心。
杭州清河坊的藝術品攤位,供參考

至此一切想法都還是美好的。當然,要是真這麼幹,相信能引發全澳駕駛者上街示威,場面將比“離譜法”集會更加聲勢浩蕩。觀乎澳門半島街道圖,西北-東南走向的幹道主要都集中在北區,包括青洲-慕拉士、美副將、雅廉訪、高士德等等,但中南區卻只有新馬路一條直道,其餘都是一些彎急路窄、雜亂無章的小巷弄--這就解釋了為甚麼新馬路總是車水馬龍。而即使是“中長期解決澳門特別行政區內部交通問題”的輕軌系統,也絲毫沒考慮澳門半島東西走向交通的問題--換言之,未來10~20年,不論車輛數目再增加多少倍,溝通中區至內港區的重任,仍將由新馬路的三條行車道一力承擔。

可是,盡管新馬路地位顯要,卻絕非不可或缺。君不見每逢節假日實施公交專道,太陽都還照常升起。因此,假設真的把新馬路封掉,以後的交通安排也可參考“公交專道”時的改道措施--當然,參考而已,絕不是照單全收。
公交專道期間的改道方案

筆者相信,如果真要把新馬路永久性“攔腰截斷”,那麼起碼要修兩條相對筆直、雙線行車的快速道路,連貫內港、下環區至中區、南灣區。其中一條筆者已經想好了:先是把司打口群興新街的咪錶位全部回收,把路面擴闊至雙車路;然後打一條隧道穿過崗頂,並挖空山體作停車場,以彌補收回的咪錶位;隧道另一頭通往巴掌圍街,同樣地,這裡的咪錶位和電單車泊位也要回收。這樣就接通了一條相對平直、連接司打口至南灣區的道路。
群興新街現狀
設想中的崗頂隧道

至於另外一條,最不費腦筋的辦法便是在新馬路現址挖一條雙線至三線的地下隧道,入口西起庇山耶街,東至南灣大馬路,兩端各預留一條車道供轉入營地大街及龍嵩正街。而在地基結構相對簡單的議事亭前地下方,還可開挖作停車場,就像巧(pai)奪(pai)天(nao)工(dai)的塔石廣場隧道那樣......

想得更長遠一些,直接在新馬路底下建一條小型地鐵 / 輕軌 / 有軌電車,兩頭分別連接輕軌十六浦站及南灣 / 藝園站(即亞馬喇前地一帶),並在議事亭前地設一個站。既彌補了輕軌“只走外圍”的不足,亦總算將中區、旺區連接到軌道系統上,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該醒醒了,只要懶官執政的局面一日不破,這樣的大改造,再過一百年都只能是狂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