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6

消失的寶藏

註:以下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概不負責!

多祖輩都曾經講述過“歐維士號大帆船三進澳門港”的往事,在他們的年代裡,那是一樁大事。從他們的口耳相傳中,我們至今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盛況。

歐維士號一度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加利恩大帆船之一,曾是葡葡牙帝國的驕傲,見證過帝國在大航海時代的輝煌。到了風雨飄搖的十九世紀初,雖然昔日的榮光早已褪去,船體處處流露着歲月的滄桑,卻依然無損它的風采。

為了迎接歐維士號的到來,時任總督法利亞早已高調鋪張,他下令所有商船、漁船暫停進出港,以給歐維士號讓路;沿岸各處,盡是彩旗飄飄張燈結彩;不少華人亦聞風而至,在岸上熙熙攘攘、載歌載舞,只為一睹巨船風采。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場面之浩大不遜於一場嘉年華。千呼萬喚,歐維士號終於除除駛進了十字門,巨帆上的拉丁十字架遠遠就能看見。帆船在水道上緩緩靠岸,四平八穩、威風堂堂,光是船艙已經高過岸上的任何一座樓房,三根桅桿更可謂高聳入雲。自從澳門的航運業衰落以後,整整一百年來,都未曾有過如此規模的遠洋船進過港。
歐維士雕像與“歐維士號”帆船拼圖(攝於澳門區華利前地)
歐維士(Jorge Álvares),又譯歐維治、歐華利、區華利,是第一位由官方派譴來華的葡萄牙航海家,1513年任“魯梅沙”號艦長從馬六甲來到東莞伶丁島,此後亦曾三次航行至中國,1521年病逝於屯門澳。1954年澳葡當局在南灣初級法院大樓前(即現“區華利前地”)豎立其雕像以示紀念。“歐維士號”大帆船即以其名字命名。

它來是要執行一項秘密任務:在歐洲,拿破崙的鐵甲騎兵已經翻越了比利牛斯山,如箭在弦,準備朝里斯本高歌猛進。危急存亡之際,葡萄牙攝政王若奧親王命令遠東殖民地籌集五百箱金幣,作為與法蘭西人議和的籌碼。

任務刻不容緩,船長婉拒了法利亞總督的送別晚宴,剛剛完成裝運當晚,便決定起錨回航。萬沒想到的是,船隊才剛剛啟航,第二天便遇上了風暴,不得不回港避風。總督又一次親自來到碼頭迎接。

“瞧這風吶!”總督感嘆道,“沒兩三天應該走不了。”法利亞總督當過海軍軍官,對航運還是相當在行的。他邀請船隊長官在避風期間到總督府上暫住幾日,唯恐待慢了這批里斯本官員。

“謝謝你,總督先生。”船長答道,“可是我們身負重任,寧可留在船上,守着那批貨。”



歐維士號入港的不尋常舉動,無疑引起了沿岸海盜的注意。這些天來,他們都在悄無聲息地部署着,探聽着澳門的風吹草動;而船隊回港避風的三天時間,更是給了海盜可乘之機。

風暴終於過去,歐維士號再一次揚帆啟航。結果出港還不到八十海浬,船隊就遭遇了海盜的攔途截劫。還未進入作戰狀態,主護衛艦就被對方一炮擊沉,與帝國苟延殘喘的希望一同葬身於南中國海;其他四艘護衛艦設備陳舊、群龍無首,難與以逸待勞的海盜抗衡。經過一朝一夕的浴血奮戰,葡軍護衛艦發完最後一顆炮彈。四艘戰艦慘遭全軍覆沒,一艘中彈沉沒、一艘與敵艦相撞同歸於盡、兩艘重傷至衰失行動能力,歐維士號船員亦無一倖存。

海盜將歐維士號洗劫一空。為了慶祝這場有史以來最豐盛的勝利,他們全體登上了歐維士號,在甲板上徹夜狂歡、酩酊大醉,然後花了整整兩個晝夜,將大帆船上的五百個寶箱搬上海盜船。離開前,他們把歐維士號和幾艘戰艦付諸一炬,濃煙冉冉升起,從兩百里外的西望洋炮台上都清晰可見。

然而喜慶的氣氛很快煙消雲散。先是一兩人,繼而十幾人,很快,所有船員便都開始嚴重腹瀉。那時候,“霍亂”一詞還未發明出來,病員唯有遵循古老藥方,用黃芩、黃連、甘草熬湯抗擊痢疾。船隊失去了勞動力,只得在海戰現場下錨,與其說靜養,還不如說是等死--病員接二連三地死去,每死一人,其他人就把屍體拋下海。等到幾艘葡艦化為灰燼時,船艙上也已空無一人,海盜船變成了鬼船,在大海中隨波起伏。

幾天後,法利亞總督接到報告,指有漁民在外海發現了海盜船,恍如擱淺在一座浮屍之島上,船下滿佈着發脹的屍體,堆積如山、腐臭難當,倒是吸引了不少黑鳶前來大快朵頤;一排燒焦的巨型船骨橫臥在側,載浮載沉。這些天總督可謂寢食難安,正煩惱着不知如何向王室交代。現在好了,事情總算有了眉目,不管寶箱還在不在,他都決定要把船拖回來。

總督僱了十二艘華人漁船,將海盜船和歐維士號的殘骸拖了回來--一星期前還風光無限的歐維士號,第三度來澳時已面目全非,它將永遠歸宿於此。經點算,五百個寶箱齊齊整整、毫髮未損,總督大喜,火速給若奧親王發了呈文:“五百箱金元於海運期間遭截,歐維士號與護衛艦隊悉數覆沉。承蒙主恩,寶箱已完璧歸趙。唯遠東地方已無足夠運力及兵力護送回朝,現將寶箱暫存於澳,由卑職嚴加看守。”

只是若奧親王高興不起來:他知道與拿破崙議和的希望幻滅了,決定暫時將王室遷往里約熱內盧。1807年11月30日,法軍攻陷里斯本,葡萄牙帝國從歐洲大陸上消失。



貪得無厭的英國人打聽到寶藏的消息,也想乘機敲詐一筆。1808年8月,海軍少將杜魯利調派三艘戰艦,從東印度越洋駛到伶仃洋,藉辭稱“今我國王發此戰船來澳門,是為了扶助澳門的葡國人,以抵御法蘭西的進犯。”法利亞總督猜到了英國人的企圖,一口回絕了英軍登陸的請求。杜魯利非但不退,更派譴手下一千餘人強行登陸,攜同槍炮,佔據東、西望洋兩座炮台。

葡萄牙國運衰殫,根本無力抵抗,只好向滿清政府求救,卻絕口不提寶藏的事:“據史可知,英吉利人這次肯定是借口保護葡人而想佔住澳門。”嘉慶皇帝得悉後,龍顏大怒,責令兩廣總督吳熊光果斷處理,立即封禁進澳水道以絕英人糧食,暫停英國商船入港貿易,又調動兵力,水陸兩路包圍澳門,嚴正宣佈“克期進剿”,使其知難而退。

多年以後,正史談到這次英軍撤兵,都會說是“由於清朝封禁進澳水路,絕其買辦柴米日用,又有清兵水陸進剿的威脅,英兵已無法在澳門呆下去”。殊不知法利亞總督與杜魯利少將私下協商,同意支付一百箱金幣以換取對方撤兵。為掩人耳目,英國人把槍炮彈藥留給了葡萄牙人,將一箱箱滿載金幣的彈藥箱,用三板小艇陸續運出十字門、搬上大船。

王室對法利亞的處理手段頗為不悅,認為小小澳門不值得一百箱金幣的代價,於是英軍剛剛撤走,他便被革去總督一職。為免英國人捲土重來,臨別前,他動員逾百黑奴日夜挖掘,將真真假假的八百個寶箱秘密埋藏到全澳三十多處,自己再將四百個裝滿石頭的假箱子,裝模作樣地封存在總督府的地窖裡。在駛往果亞的船上,他把整批黑奴集體處決掉。這樣,關於埋藏寶藏的秘密,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親信知道。

離開澳門後的法利亞仍一直心繫着寶藏,然而他足足等了十三年,等到當年的親信們都已陸續離世、知道秘密的人寥寥無幾,才總算等到祖國光復的一朝。法利亞那時也已經臥榻病床、記憶衰退,仍然憑着依稀的印象,把四百箱金幣的秘密稟告了國王若奧親王,只是埋藏地點已無法一一交代了。國王旋即命令時任澳門總督全面開挖,在雞頸山、普濟禪院、聖若瑟修院、西洋墳場等多處起出金幣三百多箱,卻仍有七十八隻寶箱不知所踪。

嗣後的將近兩百年裡,澳葡政府--以至後來的特區政府--從未放棄過尋回寶藏的希望。然而,儘管二百年來新技術層出不窮,而且每一條街道都被粗暴挖掘過不下二十次,只是一切的努力都徒勞無功,七十八隻寶箱始終未曾重見天日。

消失的寶藏,注定要成為這座城市的永恆之謎。而在謎底揭曉前,一切的開挖還將繼續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