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快樂!
鑑於工作比較清閒,本人有大把時間幹各種奇怪的事,比如說閱讀、思考人生哲學、或者在Twitter/Google+上發無聊帖等,而翻譯則是本人的另一癖好。適逢佳節,特意準備了一篇老文章,跟諸位Forever Alone Guys一同學習。至於那些非Forever Alone的人,他們另有節目,無暇來富足部上化學堂。
以下灰字部分屬譯者從維基大典或老教材上查到的相關內容、或一些為調節氣氛而加插的無厘頭(用>>>表示),專為有時間而又想瞭解更多的讀者準備。〔>>>“As for the rest of my readers, they will accept such portions as apply to them. I trust that none will stretch the seams in putting on the coat, for it may do good service to him whom it fits.”〕
鑑於工作比較清閒,本人有大把時間幹各種奇怪的事,比如說閱讀、思考人生哲學、或者在Twitter/Google+上發無聊帖等,而翻譯則是本人的另一癖好。適逢佳節,特意準備了一篇老文章,跟諸位Forever Alone Guys一同學習。至於那些非Forever Alone的人,他們另有節目,無暇來富足部上化學堂。
以下灰字部分屬譯者從維基大典或老教材上查到的相關內容、或一些為調節氣氛而加插的無厘頭(用>>>表示),專為有時間而又想瞭解更多的讀者準備。〔>>>“As for the rest of my readers, they will accept such portions as apply to them. I trust that none will stretch the seams in putting on the coat, for it may do good service to him whom it fits.”〕
〔>>>音樂:Love Is... II,出自The Daydream的神一樣的專輯《Dreaming》,我本來是想整張專輯貼出來的,但貌似不太好,想聽的請自行到蝦米搜一下。ps. iOS好像不支援,不好意思啊!〕
Le Chemistry of Love
每當一對男女擦出火花,我們往往不假思索,說二人“發生了化學反應”。很少有人意識到,戀人之間真的存在化學作用--手心冒汗、食慾不振、心跳加速、忐忑不安......一切都是化學搞的鬼。此外,化學物質還讓感情固定的老伴們感到貼心而溫暖。
1960年代中期,心理學家Dorothy Tennov曾訪問400位受試者,讓他們談論戀愛的感受。結果是,大部分受試者都談到了恐懼、發抖、臉紅、乏力、結巴等症狀。當一個人開始傾慕另一個人的時候,身體和大腦會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現在,科學家已能對這些強烈的感覺作出嚴謹的、合乎邏輯的解釋了。
最為人熟悉的“愛情分子”非苯乙胺(1)莫屬,這是天然存在於大腦中的痕量胺〔譯注:其他痕量胺還包括p-酪胺、色胺、章胺等,它們都存在於動物神經系統中,@Wikipedia〕。苯乙胺可謂是天然的安非他命(2),兩者的興奮作用不相伯仲〔事實上它們的化學結構也十分相似,只相差一個甲基,見圖〕。正是這種化合物,讓你在戀愛中感到飄然欲仙、欣喜若狂,讓你精力充沛、徹夜難眠,寧可與新歡剪燭西窗。這副精力旺盛的模樣有時會被誇張地稱為“三倍特濃咖啡後的無眠”;而普遍來講,你會在平時早已昏昏沉沉、呵欠大作的鐘數裡,仍然睜大雙眼、全無睡意。“那些能夠令我輾轉反側的人,我總是為之興奮不已。”來自新澤西的Elan Freydenson表示。“我可是很珍惜睡眠時間的!”
如痴如醉的感覺
戀愛並不是產生苯乙胺的唯一途徑,你還可以從極限運動(如跳傘)、或者巧克力中獲得苯乙胺。根據網站Chocolate.org,巧克力中含有少量“愛情迷藥”苯乙胺。或許正因如此,有人才會把它視為“療傷食品”,認為它能像媽媽的老火雞湯一樣,暖入心窩。〔譯注:這段不敢苟同啊,看過一些資料,說苯乙胺不穩定,巧克力中那點苯乙胺到達大腦前早就代謝完了。當然,巧克力能讓人心情好,那是毫無疑問的,就像一條被RT了無數次的Tweet所說:Chocolate makes everything better, EXCEPT OBESITY!〕
苯乙胺的一種衍生物是神經化合物多巴胺(3)。最近,美國埃莫里大學(Emory Univ.)的研究人員發現,雌性田鼠的擇偶過程深受大腦釋放的多巴胺所影響。實驗先讓注射了多巴胺的母田鼠Hermia與公田鼠Lysander獨處一段時間,然後將它們拆散。結果發現,Hermia總能在茫茫“鼠”海中與Lysander重逢〔>>>Still a better love story than Twilight, lol〕。值得一提的是,“愛情食品”巧克力同樣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譯注1:本段第一句原文為“One of the substances released by PEA is the neurochemical dopamine”,不知所云!據我所知多巴胺是由酪氨酸--而不是苯乙胺--代謝而成的,但老教材都沒提到過苯乙胺,維基又寫得太簡單,只好譯得保守一點,說是“衍生物”,有興趣讀者請自行研究。歡迎指正!〕〔譯注2:那篇所謂的最近研究其實有十多年歷史了,在Google上可免費下載,無需rvpn。文章內容tl;dr,參考:Z Wang, et al.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999, vol.113, no.3, 602-611〕
另一方面,多巴胺還能刺激催產素(4,太複雜懶得畫,只畫了個簡式,反正該懂的人會懂的)的分泌,後者也被稱為“抱抱化合物”。顧名思義,催產素的一大職能是協助生育,它能讓分娩中的孕婦集中精神〔能使多種平滑肌,特別是子宮肌肉收縮,@老教材〕,也能幫助婦女哺乳〔促進乳腺排乳,@老教材〕。根據網站BirthPsychology.com,科學家現在相信,在撫摸和摟抱過程中,男女雙方都會分泌這種生育荷爾蒙,其濃度在性高潮時達到峰值。
〔>>>這裡應該沒有未成年的吧......我已經盡量寫得Soft-core了,下同。〕
另一種讓你心情愉悅的化合物--去甲腎上腺素(5)同樣存在於腦部〔??〕。它能刺激腎上腺素(6)的分泌,令你靠近心儀對象時血壓飆升。現在你知道,為甚麼每次遇見那位他/她時,你總是怦怦心跳、手心冒汗了。〔譯注:這一段寫得太簡單且有誤導成份,故補充一下。不感興趣的請繞道。去甲腎上腺素又稱正腎上腺素,是腎上腺素的前體分子,兩者都由酪氨酸轉變而成。顧名思義兩種激素由腎上腺髓質分泌,顧名思義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而不是腦部。腎上腺素在生理上的作用與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果很相似,都對心臟、血管起作用,可使血管收縮、心臟活動加強、血壓急劇上升,但它對血管的作用是不持續的。另一方面,腎上腺素是促進分解代謝的重要激素,它對糖代謝影響最大,可加強肝糖原分解,迅速升高血糖。這種作用是機體應付意外情況的一種能力。此外,它還具有促進蛋白質、氨基酸及脂肪分解,增強機體代謝,升高體溫等作用。二者區別在於,腎上腺素主要作用於心臟,使心跳加速,且升高血糖的效果顯著;去甲腎上腺素主要作用於血管,使血壓升高。@老教材〕
Scheme 1.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Related Chemicals |
從大腦到全身
我們靈魂上的感受是如何化作肉體上的感覺的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刋登過一篇文章,提到迷走神經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迷走神經是一種鋪滿全身每個角落的神經網絡,它將大腦發出的信號帶給各個器官,“使你的心臟怦怦直跳、肚子咕咕作響,當然,還讓你的襠部‘着火’。”每個人都有過這種忐忑、不舒服的感覺,有些人把它稱為“空虛感”,而Elan Freydenson則是這樣形容的:“那怪異的感覺就落在肚臍和心臟之間的某一點上,好像有一股張力在不斷膨脹。但我感覺良好〔>>> *Me Gusta*〕,寧可有多幾次這樣的經歷。”
心理學家Tennov還搬出了“侵入式思維”理論--簡而言之,你的大腦關注甚麼,取決於你的主觀情緒。這聽起來好像是說,你的頭腦由內心來支配。而實際上,這是大腦的一個部分在指揮另一部分:大腦皮層區掌管理智,而感情則由邊緣系統控制。當苯乙胺、多巴胺及其他開心化合物洪峰來襲時,它們往往直接進攻邊緣系統。
〔>>>能堅持看到這裡證明您真是非常非常無聊、非常非常Alone,因為本人都寫得沒意思了 >.<。再給諸位插播一首音樂,堅持一下!〕
蜜月期屆滿
一些科學家認為,熱戀是有保質期的。經過18個月至4年以後,身體會逐漸適應那些愛情化合物。一旦對苯乙胺等興奮劑產生了抗性,曾經激情似火的浪漫關係便會漸漸降溫,變成了《愛情解剖》一書作者Helen Fisher所說的“依附關係”。這一階段,大腦開始合成一類稱為腦內啡的物質,它們更像嗎啡或鴉片,而不是安非他命。Fisher指出:“與苯乙胺不同,它們起着鎮靜、止痛、緩解焦慮的作用。”所謂的“分離焦慮症”,很可能就是一種停癮的表現。〔譯注:腦內啡是一類由腦垂體和脊椎動物丘腦下部所分泌的、能與阿片受體(Opiate Receptors)結合並產生鎮痛作用的肽類物質,結構略,@Wikipedia。〕
由此看來,感情的“蜜月期”與“穩定期”似乎是受到不同的大腦化合物所操控的。這就容易理解,為甚麼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們無法維持長久的戀情:他們更享受安非他命般的興奮與快感,而不太喜歡腦內啡的鎮靜、止痛作用。
“離婚率在婚後四年達到最高值。”Charles Panati在其著作《Sexy Origins and Intimate Things》〔>>>沒找到合適的中文譯名,無所謂啦~~〕中寫道。“甜蜜的愛情失去了它原來的化學基礎。瑪麗蓮夢露的經典作品《七年之癢》應該改名為《四年之癢》。”
BreakupGirl.com網站創辦人之一Lynn Harris則有另一番見解。“愛情需要苦心經營。每個人都知道要這麼做,但總有人會失去動力、半途而廢。”她表示。“到底是對化合物的免疫,使人變得心灰意冷,抑或是他們自身的懶散,導致化合物的分泌減少呢?〔>>>#Philosoraptor〕”
無論如何,即使最古板的科學家也必須承認,化學並非愛情的終極答案。文化、環境、性格......一切一切都將決定你情歸何處。所以,不要試圖在地下實驗室裡偷嚐戀愛的滋味--請實際行動起來,享受生命之神賜予的、純天然無污染的幸福快感!
That's all, Thx for reading~(原文:www.romancestuck.com/articles/chemistryoflove.htm)
閱^_^
回覆刪除@Lok_Ng Forever Alone Guy你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