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情人節專題介紹了幾種化合物:一些β受體激動劑、催產素以及腦內啡。其中催產素(oxytocin)是譯者比較陌生的。剛好,最近在TIME上看到 一篇 幾篇關於催產素的文章,適逢今天是日本人的白色情人節,正好又可以把譯文貼出來,作為前文的補充。
〔>>>注:本來是想寫成綜述的,不過太懶了,時間也不太夠,貼譯文算數!〕
文章1、驗血知真愛?
想知道他/她有多愛你?最新的研究表明,箇中玄機也許並不藏於對方的情深一吻中,而在於其血液樣本中催產素的水平──這聽起來或許不太浪漫!
這份研究(doi: 10.1016/j.psyneuen.2011.12.021)發表在最近的《心理神經內分泌學》期刋上。結果顯示,催產素水平越高,一對情人就越“情投意合”,二人的關係也將更加持久。催產素又被稱為“抱抱化合物”,在母親哺乳、男女歡合以及撫育孩子的時候,這種激素的分泌都會增多。
這次我把催產素(Oxytocin)的完整結構貼出來。不是我變勤力了,相反是更懶了......圖是直接從@Wikipedia下載的,不是我畫的...orz |
課題組邀請了163位20出頭的成年人進行測試,其中的120人剛剛開始了戀愛關係,其餘的則是#ForeverAlone(T︿T)。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墮入愛河的人,他們體內的催產素水平遠高於單身人士。而且催產素含量越高,情人之間的舉動就越親熱、氣氛就越歡快、心意就越相通。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要是在戀愛的開始階段,二人的催產素水平就特別高,那麼這段感情也將持續更久。儘管實驗數據買少見少──研究開展6個月後,只有25對情人仍在相戀並與研究人員繼續保持聯繫。
可是,催產素也不單純意味着依偎摟抱和柔聲細語:它同時令人們對一段關係更執着、更在乎、更憂慮──這也解釋了,為甚麼初為人父母者總是特別緊張自己的孩子。研究人員則認為,這不完全是壞事。他們在論文中提到:“現在有一些研究提出,這種對伴侶及戀情的執着和全神貫注,對於發展專一、穩定的戀愛關係至關重要。”
然而,研究並沒有說清楚,到底是某些人的催產素水平本來就較高,讓他們更容易牽起紅線,還是愛情本身刺激了催產素的分泌,而讓戀情持續。
論文寫道,兩者很可能“形成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反饋環,大量的互惠和愛撫,使一對情侶無論在肉體上、行為上或者心靈上都愛得更加投入。”換言之,浪漫的言行舉止,讓體內的催產素水平驟升,而後者又讓二人更加情意相投,而這又導致身體分泌更多的催產素,周而復始……
那麼,研究結果有甚麼實際含義嗎?Umm,它大槪說明,如果你想一直沐浴於愛河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全心全意去戀愛,幹戀人應該幹的事。早前的一份研究指出,口服催產素有助改善溝通、緩解壓力,化解情侶的爭執──不過正如前文提到,催產素同時會產生憂慮和執着的情緒,科學家尚無法斷定,用藥物來替代擁抱,到底算是良方妙策,抑或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結果認為,真正與催產素存在關聯的,是愛情而不是性慾。曾有數據表明,催產素濃度在性高潮時達到峰值。而這項研究則發現,無論戀人之間是否圓過房,其體內催產素水平均遠高於單身人士。
課題組此前也已經發現,新手父母的催產素水平比Forever Alone Guys高得多。但是,“新生父母的〔催產素〕水平,明顯無法與那些正處於‘撻着’階段的小情人相提並論。這表明只有在初戀階段,催產素能神經系統才能發揮十成功力。”他們如此寫道。事實如何,我們尚需拭目以待。
而最後一點,既然愛情與親子之情具有同樣的化學基礎,我們或許就能理解,為甚麼新戀人之間總喜歡裝傻賣乖,還經常互呼小名──但是,拜託不要以此為藉口,請顧及旁人感受!
文章2、催產素是種族歧視的混蛋嗎?
(上一篇有點悶,這篇有趣一點,講了4-5個實驗。不過內容以心理學為主,跟化學貌似關係不大,跟愛情關係也不大。雖然譯好了,暫時還是不貼出,有興趣者請看原文。簡單地說,催產素會讓人產生排他性,但這個“他”卻不一定跟種族或民族有關,而是反覆無常的。結論:催產素不是種族歧視的借口。)
文章3、“催產素療法”能夠挽救愛情嗎?
(這篇有點倉促,剛剛才譯好,還沒來得及審閱,所以同樣不貼出。它說美國有醫生開始為問題夫妻處方催產素,但一些研究卻表明,催產素並非“愛情神丹”,而只是“社交記憶強化劑”──它也會喚醒那些痛苦的回憶。結論:“催產素療法”還不夠成熟,暫時還不能挽救愛情。)
原文:http://healthland.time.com/2011/02/11/should-the-love-hormone-oxytocin-be-used-in-couples-therapy/
結束語:這篇是有點馬虎、有點無聊。這樣吧,等我有空而且有心情了,再好好寫一篇有趣點的綜述,再來侃侃催產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