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有利於澳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考慮到澳門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國家決定,在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不在澳門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序言
整整一年前,李克強總理第一次踏足澳門時,感慨地說“澳門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熱土。”從最近這一個多星期裡發生在筆者身上、身邊的一系列小事,筆者充分感受到“一國兩制”是如何無微不致、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澳豬們的生活中。
一國兩制首先是個政治詞彙,所以先來討論政策方面的東西。八月初,澳門基金會出版了有“澳門藍皮書”之稱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6-2017)》,內容聚焦了澳門社會發展的幾個主流方向:城市規劃、水域管理、特色金融、智慧城市、“一帶一路"建設參與等等。
來說說“特色金融”吧。筆者竊以為,發展所謂“特色金融”之前,應該先把現有的金融系統升級一下,因為本澳現時的金融服務真是太守舊落後了。舉個剛發生的例子,筆者近日和友人去某服裝店團購,事後友人要將錢從他的B銀行,轉帳至筆者在A銀行的帳戶。對國內的銀行來說,這屬於“同城跨行”轉帳,個人用戶轉帳一定金額(5萬元?)以下,用網銀轉帳一般是免手續費並且即時到帳的。至於澳門,從事金融業的友人說這種操作屬於匯款,之後筆者可能會收到匯款通知單(註:已證屬實),他的B銀行皇恩浩蕩,豁免了匯款手續費,不過收款方想用錢,也許要耐心等待到下個工作日的票據結算以後吧?
所以筆者對澳門“特色金融”的總結,就是:收費特別高,到帳特別慢,系統特別舊,排隊特別久。如此“特色金融”,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環球貿易市場中殺出叢圍?
當然金融業並非只限於銀行業務。數年前,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其本身並非金融機構——就曾在國內掀起一場金融革命,並直接塑造出今天群眾們“購物不出門,出門不帶錢,錢不存銀行”的社會面貌。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84%的內地人表示不帶現金、只帶手機出門可以很“淡定”,而今年第一季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已達18.8兆元人民幣。然而,在國內呼風喚雨的支付寶,在境外(包括同屬中國的澳門特區)卻有點進退兩難。
澳豬能註冊支付寶嗎?能,只要有國內銀行卡便能通過實名認證;澳豬能使用支付寶嗎?大致上可以,網上購物或內地的線下支付等功能都不受限制,不過回來澳門後,反而就遭到歧視了。支付寶App定位到我們身在澳門時,常常會推送一些本地商店的優惠券,不過這些優惠券都僅限國內居民領取。原來不單如此,澳門那些所謂“接受支付寶”的商店,只接受用“二代身份證”實名認證的支付寶——那是星期天跑完明愛慈善跑後,筆者與友人在澳大某咖啡館小聚時,從店員口中得知的,算是本次參賽的一個“意外收穫”吧!這解釋了為何之前在來來超市刷不了支付寶,也解釋了為何優惠券僅限國內居民領取了。看來澳門離“出門不帶錢”還太遙遠,且看阿里巴巴過來建設“智慧城市”時,能不能走快兩步吧?
說完阿里巴巴,也說說它的宿敵騰訊。相比起支付寶,騰訊旗下的微信(WeChat)在澳門的普及率明顯高得多,據統計,94%的澳門市民都有使用微信的習慣,所以當它也歧視澳豬時,牽連無疑更廣。
上述的94%市民裡面,也許相當大部分人仍把微信視為一款通訊軟件。然而微信發展至今,已經遠非純粹的通訊軟件了,其中的“微信支付”扶搖直上,已經足與支付寶分庭抗禮了。當然,在境外普及方面它也遇到跟支付寶一樣的尷尬,就是受到了綁定銀行卡、實名認證等問題的限制。雖然如此,由於微信本身的普及,加上“搶紅包”玩法的刺激,許多澳豬就算沒有綁卡,“微信錢包”裡多少也有幾個餘額。
過去,微信紅包一直沒有對收、付款方提出實名制要求,也因為其趣味性,不少澳豬們都參與過“搶紅包”。然而,這一切現在已悄然作古。10月1日國慶節是個舉國歡慶的日子,自然要一如既往地搶幾個紅包。可是,筆者剛參加完國慶歡樂跑回來,老爸就向筆者求救,說搶不到紅包了,一看,原來是說未通過實名認證。對於這樣的求救,筆者也是愛莫能助。
不過微信的歧視還不是這個,因為它歧視的對象不是全體澳豬,而只是上述“仍把微信視為一款通訊軟件”的“相當大部分人”。不嫌麻煩的話,任何人都可隨時去開通、綁定銀行卡,從而脫離受歧視階層。微信對澳豬(及一切非中國公民)的歧視,在於“公眾號”這玩意。
最近有幸抽中了一個郵電局主辦的微信公眾號課程,有機會繞到那些公眾帳號的後台一探究竟,也解答了一些疑惑已久的問題,例如為甚麼一些帳號會收進“訂閱帳號”項目裡,有些則會直接顯示在“好友對話列表”中(那是“訂閱號”和“服務號”的區別);又如那個在筆者公司討論已久的問題——非國內公司到底能不能註冊微信公眾號?答案是能,不過會受到諸多限制:註冊“全球版”可以享受到完整的微信公眾號功能,但必須經受層層審查、耗時預計將近一年、且成本高昂,據說迄今為止只有兩間澳門機構成功註冊;註冊“海外版”的難度、成本、耗時要低得多(但仍遠高於國內公司註冊公眾號),不過代價卻是:國內居民無法看到這個公眾號。所以,包括筆者在內的大部分澳豬,基本上無緣玩微信公眾號——對於筆者而言,課程到此差不多可以作結了。
除了以上所述,友人近日在開通某知名共享單車App時,在實名認證階段也感受到了“一國兩制”的“關懷”;加上筆者老生常談的12306火車票系統的身份報驗問題、以及在南京入住酒店時遇上的“不接待外賓”的奇怪規定(對了,那篇拖到現在還未寫完😵)......凡此種種,衣食住行,哪方面還未成功實踐“一國兩制”?
※※※※※※※※※※※※※※※
其實出現這種現象一點都不奇怪,想想兩年前,當李克強總理感慨“流量費太高”、在國內大力推動“提速降費”改革之際,澳門的電信官員卻得意洋洋地拋出“網速不慢”、“收費世界最平”的論調。如此態度,怎能不落後於人?
开门,查水表。
回覆刪除不要查我水表,我堅決擁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