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買錯,不是指買到次貨或者贗品,而是商品不符合自己的需求--運動護具用起來會引致另一部位嚴重不適,電腦用品跟家裡的設備不兼容,電子產品配件也與設備不匹配。對於這種未瞭解商品性質便貿然作出購買決定、然後祈求商品滿足自身需求的行為,筆者自創了一個術語叫“賭博式購物”。沒辦法,誰讓我是賭城出生的。😔
其實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小小購物背後也藏着大學問。最近就讀了一篇文章,內容也是關於購物的,作者從經濟學理論上論證了“貴價貨一定是正品嗎”這個生活問題,篇幅不長,推理也不難理解,結論還發人思考,算是比較可讀的科普文。雖與筆者的上述情況無關,不過趁着遲遲寫不出新博文,還是隨手複製黏貼過來充撐版面吧!
※※※※※※※※※※※※※※※
便宜沒好貨,那貴的一定是正品嗎?
這個問題非常的有意思,“高價買真貨”似乎是一個下意識的想法, 也就是所謂“傳統的智慧”,往往一直都是大家批判的對象。但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這個想法能夠植根於很多人的意識之中,或許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在淘寶上,看到很便宜的名牌包和表,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如果定價和專櫃差不多,有不少人就覺得這個可能是真的,這是人類慣性思維的缺陷,還是內化理性的必然?我們分情況來看。
首先如果消費者沒有任何辦法在事前瞭解貨物的真假,並且在買到之後也沒有任何辦法制裁賣家,那麼顯然這句話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教科書一般的逆選擇現象。真貨價高,假貨冒充真貨也收高價,消費者難辨真偽,不願意出高價,於是真貨賣不出去,退出市場,市場上充斥著假貨,而消費者也知道這一點所以無人交易,最終市場徹底失靈。
但是如果像淘寶一樣,消費者能夠以一定的概率發現假貨,並且能夠申請退款呢? 這個問題就變得有點意思了。我們假設有一個手工皮鞋製造者,他可以提供三種品質的皮鞋:
- 粗製濫造的假皮鞋,很容易被消費者發現,發現概率為 P1, 但是好處在於成本很低為 C1
- 精心製造的高模擬皮鞋,相對不容易被消費者發現為假,發現概率為 P2,成本稍微高一點 C2
- 真皮鞋, ……永遠不會被發現為假,因為就是真的,成本最貴 C3
而一旦皮鞋被發現為假,那麼消費者會申請退貨,並拿到全款。
這個時候皮鞋製造者的策略就變的複雜了起來:
【1】甚麼時候皮鞋製造者傾向於粗製濫造呢?顯然是粗製濫造給製造者帶來收益大於精心作假的時候,給定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為 W,也就是說:
左邊是粗製濫造的期望收益,也就是當消費者沒有發現假貨的時候,收入為 W,發現了之後,收入為 0,但是任何情況下,花出去的成本永遠是 C1;同樣在右邊是精心製作 A 貨的期望收益。
化簡這個式子,得到
也就是說,當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較低,低於一定值的時候,皮鞋製造者一定會粗製濫造假貨。
【2】那麼甚麼時候皮鞋製造者傾向於精心作假呢?沿著上面的思路,那麼必然 W 不能太低,至少要大於剛才的那個值,同時精心作假的收益要大於做真貨的期望收益:
化簡之後得
也就是說,當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中不溜的時候,皮鞋製造者會精心的製造 A 貨。
【3】顯然,當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足夠的高,以至於皮鞋製造商覺得自己製造假貨然後被發現要退錢這個損失足夠的大,皮鞋製造商就會老老實實的製造真貨了。
我們把皮鞋製造商在三個不同情況下收益的圖畫出來,就能夠得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定價區間圖。
看,傳統的智慧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當你付出的價格足夠的高,即便是在不完美信息下,依然能夠給生產者足夠的激勵去生產真貨;而當價格沒有那麼高的時候,很大可能買到的就是精心製作的假貨,至於 100-200 塊錢的 GUCCI 和 LV 嘛,給定這個價格,生產者也別無選擇,只能粗製濫造一件,然後祈禱不被發現。
上面舉的這個小例子給我們兩點啟示:
1. 保證消費者的懲罰威懾是重要的。或者提高消費者發現假貨的概率,比如提供第三方檢驗;或者加大懲罰力度,比如假一罰十。這樣可以增大真貨的提供區間;
2. 如果不能保證懲罰威懾,也不能加大懲罰力度,那麼就要限制企業之間的競爭。在完美信息,不考慮創新的前提下,我們知道競爭是好的,可以給消費者帶來非常高的福利;但是在不完美信息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博弈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如果競爭非常激烈,消費者不願意花很高的價格去購買產品,那麼生產者拿不到足夠的利潤,往往就會偷工減料,給消費者提供高仿貨,如果高仿貨之間也相互壓價,最後只能拿到粗製濫造的產品了。
※※※※※※※※※※※※※※※
從上述啟示2再引申一點,現在的Made in China,常常給人便宜、劣質的印象,甚至還有“出口>內銷”這樣的現象。消費者們對生產劣質商品的黑心商人咬牙切齒,然而這個結果會不會是消費者一手造成的呢?正因為這裡的消費習慣傾向於價低者得(當然其中也涉及上述“價格競爭”的問題),才導致高價的優質商品無法立足,以致商人們不得不“粗製濫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