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2

阿斯巴甜 Aspartame

品添加劑永遠是個風口浪尖的議題。然而縱觀古今,像阿斯巴甜那樣引起如此軒然大波的卻並不多見。在互聯網上隨手一查,關於阿斯巴甜的危言聳聽可謂鋪天蓋地,其程度不啻平常的化學品恐慌──一個網頁堅稱阿斯巴甜是迄今為止最危險的商品。其他網頁則披露了阿斯巴甜五宗罪阿斯巴甜:投毒真相大揭秘等等。打開這些網頁一看,阿斯巴甜的危害性真是罄竹難書:腦腫瘤、多發性硬化症、抑鬱症、阿茲海默症、胎兒先天缺陷、陽痿、不育……名單沒完沒了。

那麼,阿斯巴甜究竟是何方神聖?何以令聞者色變?


簡而言之,那是一種人造甜味劑,主要用作糖的替代品。它是一種二肽分子,由天冬胺酸、苯丙胺酸兩個胺基酸組成,分子式為C14H18N2O5。其甜度較蔗糖等糖類高約180倍,換言之,使用阿斯巴甜代替糖類,可節省超過99%的熱量。

阿斯巴甜的分子結構

廠家們早已物盡其用,把阿斯巴甜應用到成千上萬的商品中,從減肥飲品、咖啡代糖、無糖口香糖,到維生素補充劑、藥物以致牙膏皆有。它是目前最常用的人造甜味劑之一,比糖精等甜味劑更理想,因為它不會殘留苦味。全球超過二億人食用阿斯巴甜後均未出現不良反應。既然如此,為何還一直爭議不息呢?這要從它的歷史說起。
一些含阿斯巴甜的商品

正如其他許多的有用物質那樣,阿斯巴甜的發現純屬偶然──它是製藥公司G.D. Searle(現已成為孟山都公司的一部分)的化學家Jim Schlatter1965年發現的。他當時為了研發一種新的胃潰瘍藥物,合成了多種四肽類化合物──那是胃黏膜中常見的化合物──並逐一測試,而二肽分子阿斯巴甜恰巧是一種中間體。傳說有一天,Schlatter翻書時舔了舔手指,發覺了手指上的甜味。起初他以為那是早前吃過的甜甜圈留下的,可他又記得,吃完甜甜圈後明明已經洗過手了。最終他證實甜味來自實驗枱上的化合物,也確信二肽分子無礙健康,他和同伴便自告奮勇,把那東西加進二人的咖啡裡進行試驗;而G.D. Searle的老闆們,則迅速預視到這種超甜物質的無限商機。

至此一切順利……然而阿斯巴甜獲取安全許可的過程卻是荊棘滿途。1975年,在G.D. Searle接連曝出產品問題以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開始調查公司內部關於阿斯巴甜的研究資料。1980年,它的許可申請遭駁回,因為一份獨立研究發現,阿斯巴甜可能與大鼠腦腫瘤存在聯繫;一年以後,進一步的檢查發現了那篇研究在數據統計方面有破綻,同時大量的新研究也支持其安全性。阿斯巴甜總算沉冤得雪,卻始終無法扭轉公眾們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

激進分子不斷發起的關注運動,加上鍵盤鬥士們的興風作浪,迫使監管當局及公共衛生部門一而再、再而三地測試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也令阿斯巴甜成為有史以來受檢測次數最多、最徹底的食品添加劑之一。各國的檢測結果基本趨於一致:適量食用阿斯巴甜無害健康。

一些反對組織則把矛頭指向阿斯巴甜的代謝產物。阿斯巴甜進入人體後,除了分解成天冬胺酸、苯丙胺酸兩個組份外,也會產生痕量的甲醇。許多人一知半解,便圍繞着這一點大造文章──誠然甲醇的毒性不容小覷,然而來自阿斯巴甜(以及其他食物來源)的痕量甲醇尚不足以引起中毒。舉個例子,從減肥飲品攝入的阿斯巴甜,其所釋出的甲醇量,與許多果汁飲品中的含量其實相差無幾。

據歐洲食品安全局最近的評估報告推斷,正常女性需一次飲用15罐(約5公升)的減肥飲品,才會超過阿斯巴甜的建議安全上限──發生機會微乎其微。

阿斯巴甜的前科,注定它永遠擺脫不了猜忌與爭議。但它已經一次次證明清白,而對糖尿病患者及減肥人士而言,它又是如此不可多得,相信阿斯巴甜及其他甜味劑的普及仍將是大勢所趨。


※※※※※※※※※※※※※※※※※

(繼續沒東西寫,繼續譯文充撐場面。點這裡查看原文及收聽podca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