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9

I don't want to live on this planet anymore

找個遠離塵囂、人跡罕至的地方,曬着太陽、吹着風,讀着亨利梭羅的《瓦爾登湖》,思考人生、宇宙及萬事萬物。”多麼愜意的生活。

說到做到,我扛着兩本書、一瓶水、幾口乾糧,來到--雖不算人跡罕至,起碼是不插電的、沒有互聯網的、沒有干擾的地方,過起愜意的隱居生活,哪怕只有一個下午,或者更確切地說,幾個小時。

但是,社會似乎對這種生活方式不太認同。自古以來,它被視為是消極的、墮落的、逃避現實的(題外話:寫這句的時候才注意到,“它”字和“宅”字居然只差了一撇,真有意思!),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我一向對此詞嗤之以鼻)喜歡將它宣揚成“壞”的性格,寫各種書、開辦各種--圈錢的--課程講座,乘機推銷,要人們棄惡揚善、棄暗投明。近年來,政客們拍拍腦袋,又發明了一個罪惡的名詞--“隱形青年”!


 對此我並不大驚小怪。“反烏托邦”三步曲我看了兩部,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兩者的共通點不少,其中之一就是對獨立生活、或者“私人時間”的提防。脫離集體被視為怪異、“壞思想”、甚至是“危害社會”的,必須送去友愛部學習,或者流放冰島。所有人應該“彼此相屬”,不應擁有任何私人時間或私人事務。究其原因,就是掌權者要維持社會“和諧”。(沒有一個詞比”和諧”更恰到好處了,感謝中央發明了如此高明的詞語)

(題外話:扎米亞京的《我們》比較冷門,書店逛了幾圈未有發現。據說寫得比另外兩本好,據說青洲圖書館有收藏,有機會一定要借來看看)

當然,以目前的社會狀況看來,經濟原因才是更直接的動機。因為只有--只有-- 購買勞動力,將貨幣轉化為資本,才能賺錢。隱居人士無法為資本家(包括政客,官商勾結的道理不必詳述了)創造收益,他們必須盡可能把下等公民都趕入市場。作為門外漢,我無意在此深入探討《剩餘價值理論》,讀者若有真知灼見,敬請不吝賜教。

 不論動機為何,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他們口口聲聲”為了青少年前途”、”提高本澳青年競爭力”絕對是狗屁不通的廢話,bullshit!”沒有人是為了放棄權力而掌權的”,沒有老闆是為了分錢、為了改善員工生活而僱人的,這是如此淺顯的道理。

我有時會想,靠着手頭上為數不多的積蓄,我或許能在世界上某個偏遠的角落度過餘生。偏偏我生在城市裡,不會建房、不會種田、不會狩獵、不會捕魚(估計除了Bear Grylls外沒幾個現代城市人會這些),無法像梭羅一樣靠雙手過活。我只好聽天由命,明天繼續上班,繼續各種令人噁心的人際交往,繼續這樣活着。

不過說真的,說真的, I don't want to live on this planet anymore!

5 則留言:

  1. @Lok_Ng 火星挺好的,就算不能住那裡,去度假幾天也是不錯的~~

    回覆刪除
  2. 每當我放假回澳的時候,很多時候我也偶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人在這世界上活着、生存着,不可能完全脫離人群,很簡單的想法是:"人是一個社會性動物"。人被賦予這種特性或許是使人比其他動物進化得更快的其中一個原因。雖然我也不是一個十分好交際的人,但我愈來愈感覺到這種人際關係的作用。每個人也承受着同樣的環境壓力、同樣的社會變遷,不同只是我們的想法、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不同...我認為,或者我們可能真的沒辦法去改變我們現有的環境、也可能真的沒有那種把握和機會讓我們實踐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但是,我仍然不希望就這樣放棄堅持以久的、伴我一路走過來的"夢",因為它是我生活的動力,也可能是我曾為自己的生命奮鬥的證明....

    以上是我的愚見,望請指正...

    Jason Che

    回覆刪除
  3. 1959 有 My Favorite Things
    2010 有 I DON'T WANT TO LIVE ON THIS PLANET ANYMORE

    為沒有未來的未來,聽首讓人靡糜的音樂吧
    邊思索個打不倒他,卻能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John Coltrane - My Favorite Things 196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Te7pP2dX8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