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9

無厘頭紛爭

《格列佛遊記》中,利立浦特和不來夫斯古這兩個小人國之間經常兵絨相見,最近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戰爭已經持續了36個月之久,而戰爭的起因竟然是一場紛爭:吃雞蛋時,究竟應該從“大端” (圓的一端)敲破雞蛋、還是應該從“小端”(尖的一端)敲破?

《格列佛遊記》中,利立浦特王國借助“巨人”格列佛的力量,讓敵國艦隊全軍覆沒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無厘頭的開戰理由了。不過相比起小人國的居民們,我們這些現實世界裡正常尺寸的人型生物其實也好不到哪裡——畢竟小說只是虛構的,我們人類才是作者要諷刺的對象。

以體育領域為例,我們不時有所聽聞,足球迷和籃球迷對於哪項運動更受歡迎而各執一詞、球迷為了C.Ronaldo和Messi誰更優秀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健身(Gym)愛好者和跑步愛好者各自都認為自身項目的鍛煉效果更佳......不過這類問題通常不太吵得起來,或者說,再吵十年廿載也爭辯不出個結果,因為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健身和跑步誰的效果更佳,完全視乎評定的標準到底是體脂率抑或是10km成績。

然而即使在同一個圈子裡,爭吵依然永無止境。跑圈中流傳著一大堆的“鄙視鏈”:跑全馬的歧視跑半馬的,跑國外馬的歧視跑國內馬的,跑得快的歧視跑得慢的......這些都尚有一點“客觀”準則可依,較之更無厘頭的,是“晨跑者”與“夜跑者”的互相鄙視、“裝備黨”與“裸奔黨”的互相鄙視、“四大跑鞋”與“耐克阿迪”的互相鄙視、“前腳掌”與“全腳掌”的互相鄙視......無厘頭程度是不是直逼小人國的“雞蛋命題”?

筆者通常不在這些無聊的爭端中“站隊”,因為我既晨跑又夜跑,既穿“四大”又穿Nike、Adidas(但對於網上那些“四大跑鞋”的“無腦吹”則是嗤之以鼻),既有價格不菲的裝備、又有一堆便宜的迪卡儂。唯獨來到“腳掌”的議題時,筆者就有話要說了。

首先,筆者是“前腳掌”黨的堅實支持者。不記得哪位權威人士說過:“每個人的跑姿就如簽名般獨一無二。”大約從2014年開始,當我還只能很慢地跑10km時,便已經開始有意無意地練習用前腳掌着地,起初只能堅持5km,經年累月,慢慢地變成10km、20km、30km......如今,“前腳掌”已成為如同簽名般的特徵——一位經常在松山出沒的前輩每次都提醒我“不要用前掌落地”,可我就是改不了😅。

其次,前腳掌着地的跑法被認為效率更高。運動科學家的實驗發現,“前腳掌”的觸地時間更短,使得兩腿運轉能夠更連貫流暢、更適合發揮速度。所以,在短跑比賽中,運動員大多使用前掌着地。再扯遠一點,自然界中蹄行動物(“趾甲”着地,如鹿、馬)和趾行動物(“腳趾”着地,如貓、狗)普遍能跑得比跖行動物(“腳掌”着地,如猿猴、熊)更快;

第三,筆者並沒有鄙視“全腳掌”黨,因為兩種跑法各有優缺點。全掌着地比較自然,小腿肌肉比較省力,缺點是對膝蓋的衝擊比較大;前掌着地則可以通過足弓的緩震作用,使得膝蓋所受衝擊比較小,缺點是跟腱的受壓更大、對小腿的力量要求也更高。儘管“前腳掌”跑法被認為效率更高,然而即使是馬拉松賽場上的頂尖跑手,依然有不少全掌跑法的支持者。

最後,作為“前腳掌”黨,我反倒一直受盡鞋廠的歧視。正如前段所說,全掌着地對膝蓋的衝擊比較大,因為地面的衝擊力沒有足弓的過渡、直接經後跟傳導至膝蓋。所以作為跑鞋“核心科技”的中底緩震,也往往只針對後跟;因此對於“前腳掌”黨而言,甚麼Mizuno的機械減震、Asics Gel的“踩屎感”、Adidas Boost的“軟彈感”云云,根本感!覺!不!出!來!就連Saucony Kinvara這樣四平八穩的優質跑鞋,鞋底橡膠的佈置也完全是欺負“前腳掌”黨的😭。

Saucony Kinvara鞋底的橡膠佈置——前掌外側完全沒有橡膠😭

這樣的局面直至Nike的%系列問世後才終於得以扭轉。這是一個真正為前掌而設計的跑鞋系列——同樣地,從鞋底的橡膠佈置就看得一清二楚。當然,更引人熱議的是其內置碳纖維板的創新設計。“鏟形”碳板帶來了一種奇怪的腳感,如果你是一位“全腳掌”黨,碳板的傾斜角度會自然地將你的觸地點推往前腳方向推;如果你本身已經是一位“前腳掌”黨,這雙跑鞋的神奇設計更將讓你如魚得水。

以Vaporfly Next%為例,鞋底的黑色橡膠只分佈在前掌

身邊的不少跑友都聽過筆者對%系列的推薦乃至吹捧,那不光是因為它在馬拉松賽場上大殺四方的表現,不光因為它成功實現了“破二”,不光因為它是掀起了跑鞋“碳板革命”的始作俑者,也不光因為它的價格多麼昂貴(中國人名言:“不買對的,只買貴的!”)、或者它為我帶來了多少PB......更重要的原因是,%系列的出現,讓我們“前腳掌”黨終於不再受到歧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